8月2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心遴选了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除了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古代珍品,还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展览于26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3个月。
德化瓷窑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久负盛名。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的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因如脂似玉,有温润的手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从而风靡世界。德化白瓷的行销足迹,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再到欧洲,并深入欧洲大陆地区,引发了欧洲人民对中国陶瓷的喜爱。
德化瓷塑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另有专供外销的特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随着时代发展,现当代德化匠人在新时代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大胆创新,推陈出新,塑造出变化万千的德化瓷器。雕塑技艺逐步得到发扬,艺术题材不断拓展,人物形象愈加丰富,表现手法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潮流和趋势。
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月前介绍,此次展览突破传统上对瓷器按造型功用和历史演变进行分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白”的特殊视角出发,结合白瓷的艺术特性,通过色谱分析,把德化窑传统的“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等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归纳,以对应的展品加以呈现,让观众在感受德化白瓷艺术韵味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让世界认可的“中国白”的独特魅力。
▲(左)葫芦瓶,南宋,“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国家博物馆藏;(右)莲纹军持,宋,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李扬/摄)
▲印牡丹纹八棱粉盒,南宋,“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国家博物馆藏(李扬/摄)
▲展览还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图片:除署名外均国家博物馆提供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