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读者席地而坐津津有味翻阅绘本、一家三口亲子装齐逛书展、小朋友拉着儿童行李箱“备货”……徜徉2023上海书展现场,处处可见亲子阅读的书香图景。
在上海书展,如何向青少年传播江南之美?上海博物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江南奇遇记》首发分享,绘本作者、上海书画院教育培训部主任徐旭峰讲解道:“在中国人的词典里,‘江南’有与生俱来的诗意,以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为主角原型,以正反书形式讲述阿福被主人小满弄丢后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正面故事的插图用了勾线填色法,侧重描绘历史上的江南;反面故事插图融入江南传统的剪纸、刺绣等元素,展现多姿多彩的江南造物世界。”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透露,“大博物馆计划”探寻“大文创”的转型,《江南奇遇记》等系列文物游戏绘本丛书,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和文化创意研发,让文物“活”起来。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谈到,《江南奇遇记》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能够用创意方式,走近读者大众。而创作者们以巧思妙想和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通过讲好江南故事,让更多孩子知晓江南故事,知晓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江南是一个可以勾起无限想象的词。《品读趣味江南》少儿评弹专场上,来自上海评弹团的00后青年演员们化身评弹小哥哥、小姐姐,为参与书展的小读者们量身定制主题演出。每个节目与曲艺艺术普及相结合,通过精彩演出与互动,小读者不仅欣赏到韵味醇正的评弹作品,还能了解非遗评弹中所传递的江南雅趣,在欢乐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评弹把江南水乡清韵味渗入弹词丝弦音韵的骨髓里,令人微醺沉醉……姚依依、周媛合奏的《江南好》所运用的小九连环曲牌是评弹曲调中的一种,也是当年在江南地区的流行音乐,充分彰显吴侬软语的九转三回、呖呖莺声。
张振阳、季毅洋表演《祝枝山看灯》唱出了古代老百姓元宵闹花灯的景象,陈超、张园园的评话互动《梦回大唐》令人回味感受唐诗中的气象从何而来,季毅洋、姚依依的弹词开篇《梅竹》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演绎了评弹魅力,令在场读者纷纷“圈粉”。其中,弹词经典开篇《梅竹》含蓄表达古代读书人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的交往,唱词清脱精炼,演唱节奏舒徐,听来委婉柔美,韵味浓厚。
在书展分会场思南文学之家,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帆》主题分享会“跨越时空,扬帆起航”吸引了读者关注。这是她前不久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少儿长篇小说,讲述三代华人女性在新西兰的人生际遇和心灵波澜。小说跨越100多年,地域跨越新西兰和中国的上海、广东、陕西等地,以春令/凯瑟琳和喜莲两个女孩为并行故事线,因来新西兰访问的中国作家南溪而有了交叉,从而串起两个不同时空里女主人公们的故事。“不管是新西兰华人,还是身处其他异乡的人,他们都有精神上的漂泊感,终身在寻找自我之根、家国之根。”这促使她生发出创作《帆》的念头,以“帆”作为名字,则是一种寓意,“如果把人生比作汪洋,我们则如帆一样在前行,要鼓足勇气和干劲面对各种各样的浪涛,才能找到方向,去跟风浪抗衡。”
作家秦文君评价,《帆》“从头到尾姿态都很文艺,摇曳着一种自在的感觉。 当前,非独创的快速写作越来越多,殷健灵能熬得住,极为难得。“作品写起来有难度,有历史,有现实,跨度时间也较长。小说在童年生活和成年世界,在虚拟世界和真实故事,在各种各样男女性人群设置等方面有很强的戏剧化。”
兼具作家与编辑双重身份的孙玉虎认为,《帆》承续了殷健灵自《野芒坡》以来的厚重、大气,“中国故事怎么讲?中国故事怎么给孩子讲?《帆》做了完成度很高的示范,讲到家国之根、自我之根,又没有给出程式化答案。寻根不是一步到位的,人生每个阶段都在寻找不同的根,家国情怀也好,人生之路也好,都是动态的。”
常言道“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家庭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成长。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何教出优秀的孩子?也是逛书展父母关心的话题。团结出版社推出《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新书分享会上,作者鲁鹏程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经历数个叛逆期,如何平稳度过,顺应天赋,家长需要掌握一定方法。
作为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蕴含大智慧。《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全书共360句、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启蒙读物。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通过对《弟子规》原文的解读,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实际,把寻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总结、提炼、深入解读分析,从而让父母还有其他家庭成员都能从看似无章可循、繁琐无趣的家庭教育中有所思考。
如何让孩子保有持久的学习动力?他建议除了读古圣先贤,还要全家总动员,正己化人,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启发孩子立志,点燃内部动机,自动自发学习。“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针对社会上误读《弟子规》的现象,鲁鹏程呼吁大家正读《弟子规》,不要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把其放到整体中去解读,还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传统文学经典持续在当下“圈粉”,利用新媒体赋能教育产品,弘扬传统文化,也成为出版业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读西游,取真经——多维度融合出版新出发”暨《题解西游》首发式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融合版《题解西游》亮相,吸引了不少小读者参与互动。
全书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西游记》为切入角度,由《题解西游·原著速读篇》《题解西游·章回要点篇》《题解西游·趣味专项篇》《题解西游·实战探索篇》组成,同时配有朗诵音频及160节(3000分钟)线上讲解视频。
整套书创新采用了“图书+课程+伴学营”的形式,突破了传统习题和文本阅读方式,让孩子在长时间立体化学习中系统全面地读懂《西游记》,做到 “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回归原点阅读。
作者郭郭老师希望孩子在他的带领下,使用“思维陪伴式阅读”法更好地培养兴趣,读透名著。在业内看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中找寻成长的力量。
读懂中国故事,才能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思辨与演讲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共包括《智慧》《哲理》《传奇》《诗歌》《成语》等6册,涉及中国名人故事、哲理故事、民间传奇、古典诗词、成语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故事等多方面。全套以全英文形式呈现,每个故事配有情景化思辨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包容多元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智慧。
“市面上不缺中国故事类的图书,但在故事之余,怎么讲、为什么讲,仍是重中之重。”上海市命题评价专家毕笑楠认为,丛书撷取中华文化精髓,站在中国文化的中轴线上,看过去、看未来,选取丰富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中国,解答了中国故事讲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中文编者刘晓也分享了编写创作思路,中文团队要将中国文化故事,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转化为易懂的白话文,才能让英文团队更好地翻译表达。“If you cannot be the poet,be the poem”英语句子直译是“如果做不了诗人,便活得诗意一些”;但联想到中国文化,翻译成中文便可更诗意、更引人共鸣:“如果做不了李白,便化作明月”。中文团队在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的过程中,也做了努力。
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英文主编傅丹灵以线上视频方式参与讨论,她认为丛书中设计的思辨问题实为“抛砖引玉”,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们问出想要问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展其思想视野。她还强调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意义,“通过共读和讨论,不仅孩子能够进步,大人也在成长。”
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如何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不期而遇的各种风险、茁壮成长?如何让他们得到更好的风险教育?“不确定性世界漫游指南”系列科普丛书作者、同济大学教授张洁分享丛书第一本绘本《给风险查户口》,巧妙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可能会发生什么灾害”“灾害会怎样发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吗”“灾害的后果是什么”展开互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的兴趣。
同济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不确定性世界漫游指南”系列科普丛书项目,以奇奇小朋友和酷奇风险机器人为中心展开,介绍不确定性现象、灾害和风险的概念、风险分析原理、风险接受准则、人类对风险的感知方式、风险交流技巧、风险管理等知识,以及常见灾害的发生原理和防范方法。该项目为构建面向未来韧性社会提供科普支撑,获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立项。
时隔30年,当下的孩子读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故事为何仍有共鸣?《男生贾里》出版30年纪念暨原创形象手绘展上,两位10后小读者朗诵了书中段落“伟人细胞”,惟妙惟肖的演绎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作者秦文君说:“我是幸运的,我把自己所有的体验原原本本保留下来,融入校园小说创作。这些感受不受限于时代和社会环境,也不因为时光流逝而磨损。”
“画一画心目中最萌的男生贾里”原创绘画作品评选活动征集以来,得到入选上海油画雕塑园“初芒计划”的小画家和读者积极响应。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男生贾里》的出现呼应了上世纪90年代初儿童文学对‘回归儿童’的期盼和呼唤。”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希望,《男生贾里》立足优质出版内容,尝试全媒体传播形式,更好地焕发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
《十万个为什么· 科学绘本馆(第一辑)》研讨会于上海书展友谊会堂友谊厅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十万个为什么· 科学绘本馆(第一辑)》的出版,以及出版后引起的一系列反响为契机,围绕经典科学品牌的艺术创新与突破,艺术在科学普及中所起到的作用,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新方向展开讨论。
主编曾凡一介绍该套图书立项的背景:为向更广泛儿童开展科学兴趣的引导,好奇心的培养。经典图书品牌“十万个为什么”向低龄读者延伸,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知识储备的青少年儿童读者需要之作。在《十万个为什么· 科学绘本馆(第一辑)》内容架构中,除了普及科学,孩子们也能从阅读中体悟到人文情怀,友谊、亲情、勇敢、生命的生生不息。这套书以科学故事、科学问答、科学艺术互动融合的创造性设计理念,力图探索原创科学绘本新形式,培养一批原创科学绘本创作人才。
作为今年“学习读书会”走进上海书展活动之一,漫画大V陈磊(混子哥)携混知漫画团队与读者见面。“每天多学点科学”系列是混知团队最新推出的讲述航天探索与宇宙揭秘的科普漫画。天宫、北斗、嫦娥、玉兔、羲和、祝融……这些浪漫的名字背后,是科学知识与神话传说的奇妙对话,是中国人对航天事业美好未来寄予的畅想。随着中国在探日、探月、探火星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人们对宇宙奥秘的认识也一步步加深。
“每天多学点科学”提倡的是一种每天多学一点,从而持续学习的态度,“如果每天提升1%,那么一年之后,1.01的365次方即可达到一个指数型的增长。”书中涉及专业知识点,如果要跟读者讲,就要有耐心,将知识点揉得更碎一些,脉络理得更清楚一些,切记贪多贪全。这也是混知漫画“脉络化、图像化、幽默化”的独特风格。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的《马克思漫漫说·政治经济学》分享会在世纪活动区举行。该书由青年思政教师师远志、动漫制作人徐亮共同创作,讲述了来自马克思故乡的学生贝尔特来到中国交流学习,在化身卡通角色的马克思的陪伴下,这群年轻小伙伴经历“探索之旅”,逐渐掌握了17个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在讲故事、学知识的过程中,也逐步明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主要价值。
“马克思漫漫说”不仅是一本书,更是IP、社科普及的资源库,正努力构建线上动漫、线下讲授、沉浸式学习的社会思政大课堂“元宇宙”。徐亮和师远志透露,《马克思漫漫说·唯物辩证法》正在筹备中,相关动漫也即将上线。未来要继续设计和开发出大众共情、群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漫,以影音结合、图文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许旸
部分拍摄:阮煜芳 施意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