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李建军导演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将在YOUNG剧场演出,这是该剧2022年作为特邀剧目亮相乌镇戏剧节并引发轰动后,首次亮相于上海的舞台。
原作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加尔科夫在一筹莫展的个人生活中、不抱以发表希望地写下的作品。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莫斯科,一个被称为“大师”的作家离奇失踪,他的情人玛格丽特四处寻觅。魔鬼撒旦降临此地,用魔法和所有莫斯科人做交易,整个莫斯科陷入疯狂与混乱,各种奇幻场景接连不断,人们在惊恐不已中释放着自私与贪婪。只有玛格丽特勇敢面对,她变成女巫,对抗魔鬼,救出了大师,迸发出的美轮美奂的力量,令他们一起飞腾在空中,奔赴理想之国。
小说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作家把奇幻瑰丽的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情融合成一体,以文学和艺术的永恒魅力,揭示人性、爱情、公正、善恶有报。
布尔加科夫生命最后十二年专注于写作这部“不可能发表”的小说,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度费时两年写了15章,却亲自焚毁手稿,终究心意难平,不吐不快,于是重新展纸。在面对自我、面对内心的独白式写作中,他开创了独特的叙述方式,没有被自己的仇恨淹没,也没有被贫穷拖垮,更没有被现实蒙蔽。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成了布尔加科夫在生命最后岁月里最真实的生活,他通过写作,维持着自己和现实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写作把他重新带回到现实面前,他既不对抗,也不妥协,而是和现实达成了一种幽默的协议,最后,写作让他沉默的遗嘱有了出声的机会。
布尔加科夫解放了叙事,解放了小说,也解放了自己阴郁压抑的内心。这部作品传达出的精神力量,使得他被视为启发作家的作家。
马尔克斯称它“精妙绝伦”。余华这样评价:“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源自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
这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第一次被搬上中国舞台。导演李建军至今记得最初读到它的感受:魔幻、浪漫、充满着想象力与鼓舞人的精神。特别是“玛格丽特不可思议的极其浪漫的勇气,飞到天空中变成女巫后复仇的女性形象,给我无尽的想象和鼓舞,多动人啊。”
李建军发现玛格丽特作为爱和勇气的化身,有能让世界斗转星移的力量。这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身处绝境时,一个小人物的勇气和不熄灭的梦想,还有凛冽决然的姿态,是我们生活中特别重要的。这种直接的东西很打动人。我想献给观众。”“通过爱和勇气,我们能克服艰难,拥有行动力,追逐理想。”
在改编中,《大师和玛格丽特》舞台故事的重心放置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关系,撒旦造访莫斯科的种种魔幻荒诞之事作为背景,着力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人物关系以及爱与勇气的探索。
李建军认为,原作启发了他的创作思路,但小说中想象力绝群的描写,难用任何一种媒介形式做到复原,所以他会倾向自己的风格化创作,在戏剧中加入大量本土化的文化元素和表现手段,这也许不会非常满足原著书迷的“期待”。剧中,三条叙事主线将现实时空、魔法时空、历史时空编织起来,几组情节通过演员、影像和装置组织起来,真实与虚幻、演员与角色、合理与荒诞诸种界线逐渐模糊,融为一个精彩纷繁的瑰丽世界。
在演出中,舞台与镜头合谋、台前与幕后交替,文本和剧情不断地被解构,演员们穿梭于真实、魔幻、梦境、荒诞,用表演制造狂想的画卷,完成真假勾兑的寓言——多样化的舞台意象呈现魔鬼造访后的城市,玛格丽特遨游飞翔于人间,以及最终携大师冲出黑暗的奇迹时刻。
《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乌镇首演后,中央戏剧学院的彭涛教授评价:“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是让李建军跻身当代‘一流导演’的标志性作品。”
8月11日-13日,《大师和玛格丽特》亮相于YOUNG剧场,为上海观众带来这个“关于爱和勇气的故事”——无论何时,胆怯永远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之一,它是囚禁心灵的牢笼。只有勇敢,是凡人可以自救的盾牌。
编辑:柳青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