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现”是中国艺术家在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精华、传承中华写意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中国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
近日,刘海粟美术馆迎来展览“中国表现2023”,汇聚20多位艺术家的50余件艺术作品,让人们看到过去一百多年里,中国艺术家在不断探索艺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历程的精神底蕴。这个展览中既有刘海粟、林风眠、关良等前辈艺术家的探索,也有近年来许江、周春芽、谭平、张方白、周长江等艺术家在表现性艺术创作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尝试勾勒出“中国表现”的历史脉络、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中国表现”艺术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众多留学或者游学海外的艺术家在向西方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向内而行、向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精神中汲取养分,遵循蔡元培先生的“择中西之精华而取之”的理念,形成自我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
以作品现身此次展览的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均可谓“中国表现”艺术的早期重要代表。林风眠用创作重新阐释了“西洋之所长”,发展了表现主义的“融合主义”。刘海粟在艺术上一贯致力于融合文人画和后印象派的主体表现性,其后期泼墨泼彩画尤其呈现出鲜明的“表现”的特质。关良将中国传神写意的审美原则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巧妙融合,以画戏而享誉20世纪中国画坛,通过夸张、稚拙的手法以形传神,使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和表现性绘画语言发生内在的契合。
顺应先辈艺术家们在表现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在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1950年代美国表现主义和19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下的“中国表现”当代艺术群体,在普遍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精华的同时,不约而同地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精神内核和表现语言,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就了表现艺术体系下的不同个体的风格化创造。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指出,“中国表现”的群体艺术家建立了一个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体系,成为一个具备学术性、系统性的艺术流派,而中国传统艺术赋予了“中国表现”的根与灵魂,使“中国表现”必将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重彩的一笔。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中为什么突出“中国表现”?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彭锋指出,从现实的层面上来看,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表现性艺术中蕴含的力量才能匹配这种巨大的变化。历史表明,重要的表现主义运动往往伴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国家的崛起。1950年代的“美国表现”是美国兴起的标志,1980年代的“德国表现”是德国强盛的信号,21世纪的“中国表现”将助推和见证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从艺术的层面上来看,表现与写意既相似又不同,可以视为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从现实还是艺术的层面上来看,“中国表现”都契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
刘海粟一生推崇艺术的表现性,本次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具有特殊意义。展览通过呈现“中国表现”代表性艺术家们作品中的中国精神和文化价值,深度诠释艺术家们为探索艺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做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鲍薇华坦言:“艺术是心灵的表现、更是生命的表现,我们期待兼有西方艺术影响和中国艺术基因的‘中国表现’艺术进一步在世界艺术之林绽放。”
作者:范昕
编辑:王雪瑛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