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的竹刻、浙江舟山的渔民画、江苏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安徽青阳的农民画……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6月30日在奉贤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艺文空间揭幕。步入展厅,浓浓的生活气息铺面而来,一件件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彰显了长三角群文美术创作的实力与热情,也生动呈现了江南的民间民俗风情。
这是一个属于百姓的“老字号”美术双年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南之春”从田间、地头走来,传统农民画乡的文化工作者与当地百姓一起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火热的农村生产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览最初以农民画、民间民俗为主,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市民美育的不断提升,开始吸纳中国画、油画、综合材料等艺术门类,作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新格局。
以本届美术作品展为例,采取上海地区征稿和苏浙皖邀请参展的方式,共征集到3000余件作品,经过各级评选,最终遴选出获奖、入选作品124件及苏浙皖邀请参展作品30件,共计154件作品参展。这些作品不仅涵盖了农民画、版画、国画、油画、连环画、年画、竹刻、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表现手法也颇具创新性。
推开红漆木门,装饰着灶花的灶台上摆放着蒸笼、锅,上面还吊着竹篮和酒,下面则是各色暖瓶和小木凳——这是一等奖作品《灶台间》呈现的画面。创作者刘静静采用丙烯等材料,通过新的艺术语言对农民画进行“解构”,构图和色彩等让人耳目一新。“传统民间艺术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并体面走向未来。”她说,创造出拥有自己标识的作品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
此次获奖的作品中,无一例外从现实生活汲取灵感——陈晓云的《吾爱中华好戏曲—梁祝》,选择用黑白木刻来表现越剧《梁祝》。乔晓燕的《鳞萃比栉》将当代艺术语言与中国画有机融合,展现了上海城市风貌。马婕的《花灯锦绣绕曲桥》则用农民画的手法记录下豫园九曲桥上游玩赏灯的市民游客与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走深走实,本届美术作品展专门为苏浙皖开辟了“共江南”板块,以各富地方特色的创作为沪上观众吹来一股既熟悉又新鲜的江南风。比如,孙一苇的农民画以独特语言,呈现江苏省宿迁市董王村一带的传统高跷表演。冯丽萍的草编画取材宁波本地种植的蔺草,采用多种独创的编织技法来表现梵高的《向日葵》。范洁的油画《徽乡物语》,灵感来源于徽州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描绘新时代的徽风皖韵。
本届美术作品展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值得一提的是,评选结果出来之后,评委们才惊讶发现:获得三等奖的黑白版画《城市骑手》的作者许峰,获得优秀奖的版画《江南土布之二》的作者唐春辉都是听力和语言障碍者。虽然身体有残缺,但艺术打破了阻隔——《城市骑手》截取了外卖小哥的日常典型片断,通过敏感的捕捉、片断性的表达生动反映当下快捷生活方式。《江南土布》则以版画拓印的方式将布的纹理呈现出来,江南素雅、婉约、温润的气息充盈着画面。
“艺术没有边界,只要你有才华和创造力,这个包容而多样化的平台就是你的一方舞台。”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如烟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