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的东大门,一个距离乌鲁木齐184公里的县城。
30年前,作家刘亮程正是辞去了郊乡农机管理员的工作,从这里出发,孤身一人去往乌鲁木齐打工,之后写出了成名作《一个人的村庄》。
不出意外的话, “一个人的村庄”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将于今年在沙湾动工。这也将是国内首个沉浸式文学旅游村庄,将探索把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模式,把读者从想象的状态带入与大地日常生活完全融合的状态,进而为文学作品尝试新的传播、承载方式。
据新疆牧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如果介绍,项目目前已经完成1.9亿元的建筑用地受让,进入设计阶段,景观、民居作坊的外观等设计,都由艺术家参与。村庄规划的基本形态依然是农耕村庄,人和生活是真实的,而场景是艺术化的,许多体验情节,需要借助现代裸眼3D技术和AI技术实现。
项目的整个场景将主要借鉴《一个人的村庄》里人畜共居,万物有灵的理念,提取烟囱、铁锨、镰刀、麦地、麦垛、土路、驴、风、院门这样的具象,同时也将展现其他文学名著中一些富有意趣的元素和场景。
这不是刘亮程首次尝试将文学和艺术引入乡村。
十年前,他在距离乌鲁木齐280公里的菜籽沟村建起木垒书院,和家人定居于此。菜籽沟保留着西域汉族农村传统建筑,但是一度陷入严重的空心化危机,村里400多户人家有半数已经离开,老屋或被卖或被拆。刘亮程定居菜籽沟之后,自己在木垒书院写作,同时邀请艺术家朋友到菜籽沟来。陆续有几十位艺术家来到这里,租购空屋,将其改造成工作室。艺术家们带来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游客。
菜籽沟成为一座被文学拯救的村庄。
而这一次,刘亮程说,他期待一座被文学唤醒的村庄出现在大地上。
文学可以如何唤醒一座村庄?
换句话说,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同时,文学可以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文学资源能否转换为乡村文旅体验产品?
前几天,在上海,一场由刘亮程本人出席的小型研讨,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他想象中的“一个人的村庄”,应该是“乡村文化元素的集聚地,原生态乡村文化的留存地”。他建议可以邀请全国的作家到沙湾进行驻村写作,聚集起文学的人气,让所有去到那里的人都能真正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潘向黎认为,文学赋能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每个参与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有名气”上,而是真正感受到其魅力。在她看来,刘亮程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天真,这也应该是“一个人的村庄”所要保留和凸显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村庄没有吸引力,也正是因为在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失去了天真,失去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认为,都柏林的“布鲁姆日”和土耳其的“纯真博物馆”可以为“一个人的村庄”提供不少有益启示。“布鲁姆日”是因小说《尤利西斯》而设立的文学节日,“纯真博物馆”顾名思义,缘起于帕慕克的同名小说。具体来说,他认为将村庄里农耕文明遗存的保留地博物馆化、为当地农民记录口述史、收集方言乃至各种声音等,都对呈现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他也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个人的村庄”建设的重要一环,因为回到文学才是最长久的。
作家走走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议。她认为,需要进行整体的文艺化建设,实现文艺的常态化,而常态化的关键是大地上要有能留下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按照《一个人的村庄》的重要篇章邀请艺术家创作若干户村民的家,比如“冯四家”“村长家”等等,也可以是与全国各地美院合作,打造大地生态艺术展览,还可以是以视觉、听觉、嗅觉、绘画、装置、影像、音乐、舞蹈、短视频等各种方式创作的作品。
诗人、猪栏酒吧乡村酒店品牌创始人寒玉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参与乡村振兴的经历和体会。
研讨会由农村教育发展中心、上海作家协会、新疆作家协会、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能商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会上,中能商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投资建设“一个人的村庄”乡村文旅融合项目与新疆牧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
作者:邵岭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