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有其无可替代的魅力与意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将书中科创精神融入年轻一代生活中,让青少年在科学探索中培养起创新、钻研、迎难而上的精神,成为中国未来科创事业中翻涌的后浪。”《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二季上线,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点亮青少年心中科创之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作为本季首期嘉宾,导读并推荐《走出思维泥潭》一书,鼓励所有读者积极探索,突破创新。
“科学创造需要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能沉下心深挖的钻研能力,另一种则是跨学科探索的创新融合能力。”在丁奎岭看来,化学可谓是21世纪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它几乎可以创造万物,要学好化学,需要拥有勇于打破边界、突破藩篱的创新能力。由其本人审校的《走出思维泥潭》是一部讲述如何跳出传统认知框架并提升创新性思维的科创经典读物。书中用生动语言讲述目前取得重大创新发现的科学经典案例。同书中作者一样,丁奎岭认为,创新不仅跟科学工作者有关,创新思维也不仅是少数人的天分。“兴趣驱动,问题导向,坚持寻找解决方案,不论结果成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创造力。”
丁奎岭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47岁当选中科院院士,作为常人眼中少见的科研奇才,他在有机化学领域耕耘近三十年,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回顾与化学的缘分,丁校长表示“这是一次偶然的选择”,当真正深入化学领域研究,其魅力是什么呢?丁校长的回答是“化学几乎可以创造万物”。化学即分子的合成,纵观现代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没有任何一样东西离得开分子创造,从餐桌上的自然植物、人类穿着的纤维衣物,再到疾病所需的精准药物,化学分子影响并改变着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
由于化学分子世界又同时具有左右手手性的区分,这又使得化学分子的合成产生了组合变化的可能。导读中,丁奎岭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在欧洲的“反应停事件”为例,解释了不同手性结构的分子有可能对药物作用带来的巨大影响。他表示,人类的生命世界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有待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人类至今为止所了解发现以及创造的分子、材料,数量超过1.5亿,也就是10的8次方;然而人类所未知的化学空间有10的63次方”,可以想象,作为21世纪极富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化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将有多大。
在丁奎岭及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我国在化学手性合成的领域已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他表示,期待越来越多年轻科研人员的加入,能继续引领中国进一步窥探充满未知的化学空间;并呼吁当代年轻人,对科研工作要有交叉融合意识,寄语年轻人才“打破边界,突破藩篱”。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