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杭州》(共3册)
林琳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西湖、断桥、三潭印月、雷峰塔、灵隐寺、西溪湿地、拱宸桥……耳熟能详的杭州标志性景观,用美景画出杭州的万千风情;钱镠、苏轼、济公、白居易、林和靖、张岱、武松、于谦……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历史文化名人,以故事说杭州,用诗词忆杭州;东坡肉、葱包桧儿、片儿川、宋嫂鱼羹、叫花鸡、猫耳朵……一道道杭州名菜,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杭州美食典故,拿起筷子忆杭州。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拥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这里是杭州”系列以文化寻根为目标,选取那些影响和塑造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精神与心灵的故事,彰显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
>>内文选读:
留了一个湖给你的白居易
说到白居易和杭州,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是那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还是一到节假日,就人头攒动的白堤?
白居易作为唐朝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在杭州当市长期间,确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好文。不过我得告诉你,西湖上两条美丽的长堤中,苏堤的确是在苏东坡苏市长的带领下建起来的,而现在的那条白堤,却不是白居易白市长的功劳。这条堤原来的名字叫“白沙堤”,是在唐朝时为了贮蓄湖水灌溉农田兴建的,白市长曾专门为它写过一首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能就是因为这首著名的诗,加上他本人又姓白,这条堤渐渐地被人们称为“白堤”,用来纪念白市长了。那么白市长到底有没有在杭州修过堤呢?修过的。据说是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的,那条堤才是正儿八经的“白公堤”,可惜岁月悠长,它已经湮灭在岁月里,找不到了。
那又是为什么,白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当市长的时候,都要修堤?当然是因为,杭州依山傍水,又有钱塘江,又有西湖,治水对于杭州这个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水治好了,百姓们才能真正地安居乐业。
说起来,西湖之所以美到闻名天下,杭州人真的应该好好感谢白市长。白居易来杭州当市长的时候,是822年。时光再往前推80多年,唐朝最有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的李白,曾经来杭州访友,待了小半年,写了六首诗,一个字都没提到西湖。因为当时的西湖既不叫西湖(叫钱塘湖),也不那么美。西湖原本就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岁月变迁,土壤沉积,渐渐和钱塘江分开,慢慢形成了一个内湖。这个湖经常会淤积,也没有修什么水利工程,所以大雨之后湖水就会泛滥,而一旦长时间干旱,就会干涸。李白到杭州的时候,钱塘江和天竺寺都已经是杭州的标志性景点,但他看到的西湖呢,就只是一个泥湖,当然没啥诗兴啦。直到781年,有个叫李沁的人来杭州当市长,才开始兴修水利,引活水,修水井,让杭州人不再喝钱塘江的咸水。
而白市长来到杭州的时候,李沁修的六口井,也已经年久失修,堵上了。他面对的钱塘江,依然令人心驰神往——“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但是,湖就一言难尽了。初到杭州的白市长,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这个湖,它不好用。大旱时节,它没办法灌溉农田;多下点儿雨,又要淹了周边。
西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清淤,就是由白居易白市长主持的。他在杭州主持工作,前后有三年时间,花了大量时间来解决杭州人的用水问题。一方面,主持疏浚六井,让老百姓重新喝上好喝的淡水;另一方面,又专注于利用湖水有效地灌溉农田,减轻旱灾所造成的危害。
他在离开杭州前,特地写下了一篇《钱塘湖石记》,将他三年的工作经验,包括放湖水灌溉农田的流程都做了梳理,刻在石头上,放在湖边,供后人参考。不但如此,据说他走前,还把他这三年没用完的俸禄都留在了公库里,作为杭州官府的备用金,后来人如有急用,可以先从这里借,有钱了再还上。这笔钱直到50年后才消失在战乱里。
治理西湖是卓有成效了,但是面对恶劣的天气,白市长就有点儿没办法了。古代的时候,没有人工降雨,也没有很准确的天气预报,所以古人多少都有点儿迷信,以为真的有神仙在管着天上下不下雨。每逢大旱或者大涝,中国古代的官员,还经常要搞搞祈福拜神活动。白居易当然也这么干过。他在杭州的三年,天气都不太好,时常干旱,所以他一边治理西湖,一边还和当时的人们一样,尝试祈雨。
白居易卸任杭州父母官,离开时,父老乡亲们拦道洒泪相送,于是白市长写了一首《别州民》,诗的最后两句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这句诗道出了白居易治理西湖的初衷。而这一湖水,从此波光潋滟名动天下。
(节选自《这里是杭州·人物》)
作者:林琳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