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停止,这哀悼的痛苦的歌声,只要群星还能放出光芒,只要我还看得见日光。”一段关于厄勒克特拉的复仇史诗,亦是一曲来自2500年前古希腊的悲歌。高耸的绿竹、排列整齐的金色竹节椅、几何透明的旋转装置,简洁的舞台呈现却极具风格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经典戏剧·上话重绎”系列、第八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优秀剧目、古希腊经典悲剧《厄勒克特拉》昨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首演,该剧将持续上演至4月22日。上海演出之后,《厄勒克特拉》将作为第33届澳门艺术节受邀剧目,于5月13日至14日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演出两场。
《厄勒克特拉》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写于2500年前的剧作。此版《厄勒克特拉》首演于2018年,由中国、希腊两大主创团队联手打造。中希两国艺术家因为《厄勒克特拉》结缘上海,共同创作,为中国观众呈现了一出极具特色的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经典悲剧《厄勒克特拉》是一部具体时间都无法考察的作品,专家只能凭借同期作家和索福克勒斯的写作风格推测,剧本创作于公元前410年左右。故事讲述的是阿伽门农自特洛伊凯旋归来,却被自己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及其奸夫埃癸斯托斯谋害。阿伽门农与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女儿厄勒克特拉担心弟弟俄瑞斯忒斯或遭不幸,偷偷将他送到福西斯地区的克利萨。八年之后,厄勒克特拉与回归故土的俄瑞斯忒斯重逢,开启了一部摧枯拉朽的复仇史诗……
“厄勒克特拉到底是什么?索福克勒斯没有给出答案。然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厄勒克特拉》却围绕着一系列关键词,敲打着我们的脑洞。导演米哈伊早年曾经主修神经学,这样的经验最终体现在他的演出中。《厄勒克特拉》乍看起来有些神经质、有些疏离、有些梦游,但隐藏在所有这些非常自我、非常外在表现形式之下的,却是他对古希腊戏剧的敬畏和忠实。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自2013年起推出“经典戏剧·上话重绎”系列,计划每年推出1至2部国内外经典戏剧,把该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编剧、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优秀的演员们推介给观众。目前该系列已成功推出契诃夫经典话剧《万尼亚舅舅》、莫里哀经典喜剧《太太学堂》、田纳西·威廉斯经典话剧《玻璃动物园》、莎士比亚经典历史剧《亨利五世》。索福克勒斯的古希腊经典悲剧《厄勒克特拉》是该系列的第五部作品。
在《厄勒克特拉》中,保留并运用了歌队这个形式,它增强了悲剧的震撼力,也是古希腊戏剧的独特魅力。导演米哈伊在创作过程中曾说道:“歌队是古希腊悲剧的主要特色,定义了古希腊悲剧的特色乃至结构。歌队为悲剧注入了公众感、公共空间以及公共集体记忆。歌队成员神秘、不知来去,像敏感的乐器一样,与这个地方、这个时代悲痛的节奏共鸣。没有歌队,就没有古希腊悲剧。”歌队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性格,有来历,有经历,当不同的个体处在同一个状态下,在古希腊戏剧的定义里就是一个歌队。
在《厄勒克特拉》的舞美设计中,舞美及服化设计尤尔格斯采用他擅长的现代主义,运用极简的几何块面突出演员在舞台上的重要性。服装方面,他也仅用大块面的颜色表现人物性格,以其个人特色表达当代艺术在表演中对舞台空间改造所产生的共鸣。剧中演员的肢体动作,在编舞阿纳斯塔西奥斯的执导下也是经过精心设计。演员的行动对其他演员来说,是人物,也是道具。舞台上,演员本身不是故事,他们就像投影中的小人,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讲述故事。每个人在不同的空间是不同的角色形态,不同的动作在不同的空间表达不同的含义。
《厄勒克特拉》的音乐均由本剧编曲迪米特里斯创作,结合了古希腊乐器双管笛和中国古乐器笙。双管笛曾在公元前五世纪最早的古希腊悲剧演出中使用,出土文物常年展览于大英博物馆,至今已有大约两千多年未曾听到了。迪米特里斯特邀希腊传统管乐器制造大师乔霍斯·阿波斯托拉卡斯专门依照考古发现重新制作了公元前450 年的古希腊双管笛,在演出中由两位青年音乐家现场演奏。戴子凡担当现场笙演奏,蔡奇呈担当现场双管笛演奏。两种年代相近的古乐器,跨越时间与地域,在《厄勒克特拉》的舞台上相遇,给观众带来一首来自 2500年前的悲歌。
作者:王筱丽
图片:陆宇烁 摄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