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第一次工作会议日前召开,标志着相关工作全面展开。
年鉴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并主办,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和整理,文献及作品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据透露,它将与全国范围内的研究者和创作者开展合作,尤其会以部分高校的艺术史论专业为依托,形成一个广泛的工作网络,及共同生产和分享的机制。年鉴特别邀请了朱青生、张培力、顾铮、张献民、曾玉兰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由顾问委员会委员提名施瀚涛担任执行总监;同时设立专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朱炯、施瀚涛、刘媛、顾佳君、郑梓煜、祖宇(按年龄排序)。
年鉴以当年在内地画廊、美术馆、纸质或电子媒体,以及其他公共空间中所发布和发表的作品作为考察、收集和编撰的对象;同时也兼顾中国艺术家在国外,或者外国艺术家所发表的涉及中国内容的作品。它所关注的范围不仅覆盖重要的画廊、美术馆、高校和艺术出版信息,记录成熟的或成名的影像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和展览,同时也将包括更多替代性空间或艺术家自发表的内容,希望籍此能及时记录不断涌现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群体的工作,并最终以线上及线下的文献库、出版物、展览及衍生活动等各种形式反映中国影像艺术的最新实践和成果。
年鉴的工作将不仅包含年度发行的出版物和相应的展览,同时还将组织一系列的作品欣赏和讨论活动。这些活动将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学者,共同策划和参与,并逐步延伸至高校中展开。年鉴力求日积月累、长久而深入,通过稳定而有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全面而详细的文献库。它将是研究者资料检索的窗口,是艺术史论教育实践的田野,同时也为美术馆观众提供欣赏作品的机会。它也将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和讨论,并希望为未来影像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年鉴中的“影像艺术”就作品形态而言,既包括摄影、录像艺术、新媒体及交互媒体,同时也包含在艺术空间中获得呈现的动画、情节片、纪录片等。这些作品都有着从最初的摄影和电影技术的发明而逐步发展出来的新的图像媒介的特性。影像及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和表现依然在不断变动和发展,各类影像艺术之间,以及影像和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态之间也多有重叠,同时影像还和当下生活和生产领域中更多的社会应用有交叉。
年鉴对于“影像艺术”的定义不做严格的预设,所有基于影像技术而产生的,并且在艺术机构、媒体以及公开场合上发布、发表的作品都在观察和甄选范围之内。年鉴将各种可能正处于媒介特性边缘的作品的取舍留给资料的收集者和编撰者,由他们在工作中通过交流沟通达成最终的决定。希望以此保证年鉴的开放性,让它能及时而动态地反映出这一领域急剧变动和发展的特征,甚至参与到关于这一媒介的专业和大众认知过程之中,而这些也正是影像艺术年鉴的题中应有之意。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