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所在,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举办文化节庆是形塑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满足广大市民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有效路径,文化节庆则是充分激发广大市民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激情的重要平台。从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文化发展来看,众多知名的国际城市无不是因为某一类文化节庆的广泛影响奠定其在世界城市序列中的独特地位。
1960年,“上海之春”音乐节第一次举办,取“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之意。如今,经历过三年疫情的非常态生活,当延期一年的音乐节隆重开幕,“上海之春”的美好寓意显得多么及时和珍贵。作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上海举办的第一个重大的国际艺术节庆活动,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为上海的演艺和文旅市场注入了全面复苏的巨大能量。
艺术节庆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相互成就
从人类社会的文明演化进程来看,艺术节庆与城市的发展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都可以被称为“文化的容器”,二者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内在关系。城市的存在为艺术节庆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和空间基础,艺术节庆的繁荣发展则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表征。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历程与各类重大艺术节庆的举办相伴相生,同频共振,艺术节庆的由少到多、由单一到丰富、由初级到高端,见证了上海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以及城市文化精神的不断健全。上海之所以能够被公认为中国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并毫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大都市,有几个核心的评价指标几乎都与上海艺术节庆的聚集和繁盛密切相关,比如文化设施的健全完善,城市文化形态的丰富多样,城市文化精神的包容开放,城市文化原创能力的激活增强等。艺术节庆的举办以公共空间的文化事件滋养和培育了国际大都市的公共精神,积淀为习焉不察的社会资本,潜移默化中推动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自诞生到现在已经历60余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舞蹈节,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音乐作品诞生于这一舞台,一大批作曲家在这一平台上涌现并成长为中国音乐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独具特色的节庆定位与节庆文化成为标志性的上海文化品牌。“更富原创性、更具艺术性、更有国际性、更加多样性、更多参与性”,一直以来都是其所秉持的不二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也因之更为摇曳多姿。
国际大都市良好的创意创新文化氛围孕育出一届一届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作;“文化大码头”所具备的世界级艺术文化交流展示功能汇聚了中外经典的音乐舞蹈作品轮番展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率先建立保障了高质量演出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亚洲演艺之都”所培育的高素质文化受众让艺术节的每一场演出艺术价值充分传达。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基因已经深深熔铸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以艺术的方式点燃国际大都市澎拜的激情与活力
“艺术是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们为什么需要艺术、需要艺术节,究其根本,艺术为我们呈现了符合人类主体性价值的想象世界,艺术节则为我们定期提供了沉浸想象世界的城市空间。
回首过往的三年,艺术节庆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多无法如期举办,公共空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弥足珍贵,更不用说去追求艺术的“狂欢”。对一个人口高度聚集的大都市来说,短时的艺术缺失可能还体现不出明显的影响。但如果长时段都没有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生活世界相匹配的艺术世界,那么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居民,都会在艺术感觉和情感世界的空缺中,损伤个体和城市的生命完整性。正像梁思成先生所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艺术的存在是城市这门科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预防和解决城市问题的长久之道。上海艺术节庆的回归,在加速文艺演出市场复苏的背景下,唤醒了大都市居民的生命感觉和艺术需求,建构了丰富的艺术世界和文化生活,激活了国际大都市内在的发展动力。
国际大都市建设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生命历程,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硬件支撑,同时也更需要文化艺术的内在滋养,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形成健全的发展周期,从而保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期待每年的春天,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如约而至,用音乐和舞蹈的艺术世界,开启上海国际大都市每一年的生命周期,以灵动的旋律、曼妙的舞姿全方位打开城市的诗意生活,营造城市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城市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
鲜明的人民属性与新时代语境下的人民美学
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对节庆的文化内涵做了深刻的归纳:“节事活动永远具有重要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世界观内涵。”上海不同级别、不同形态的艺术节庆构成了彰显国际大都市人民属性的节庆序列,既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高质量艺术品质上有共同的追求,同时又因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形成了价值追求上的显著差异。
当《复兴的大地——献给新时代的交响诗》拉开了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大幕,“复兴”“大地”“新时代”等关键词向全世界昭示了国际大都市艺术节庆鲜明的人民属性。上海是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更是光荣的人民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是“上海之春”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本届音乐节秉承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初心使命,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主题、新人新作的重点推荐、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联动、文艺惠民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文教结合的深入推进等专题板块,不断开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创作精髓,奏响了“圆梦新时代”前进号角,为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中汲取生动鲜活的艺术滋养。“上海之春”向来注重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原创音乐舞蹈作品中的深度贯彻,这种贯彻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外在呈现,更体现在创作者扎根现实的创作理念,最终走上舞台的是能够触及心灵的优秀作品。本届音乐节的音乐舞蹈节目,或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或是现实主义的纯正回归,充分彰显了新时代语境下的人民美学。
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也是艺术节庆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上海之春”与上海市民文化节联动发展,为后者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展示舞台,充分激发了大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进程中,上海的艺术节庆早已超越单纯的活动推广和事件营销,而是将艺术普及、人文教育、市民素养提升全过程融入,以艺术的形式将文明的种子撒播到市民的心中,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艺术节庆被赋予了精神和灵魂,成为全民美育的绝佳载体。
作者: 郑崇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