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申城最高规格书法篆刻展——上海市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启幕。
由市文联和市书协于1999年创办的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展示、检验不同时段沪上书法篆刻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本届大展的一大亮点是非书协会员投稿的积极性极高。1000余件投稿中,来自非书协会员的达729件,占比超过七成。经过评选、现场决赛和面试,最终186位作者入展,其中非书协会员85位,占入选总人数的46%。
与此同时,接受过高校书法教育的作者表现颇为亮眼。以市书协和上戏共同开设的书法研究生课程班为例,本届获奖的18位作者中,有三位来自这里。此次获奖的李小健,便是该课程班2015届学员。“导师都是市书协具有实力的专家,课程安排合理得当,教学目标任务明确,篆、隶、楷、行、草、篆刻以及装裱等内容丰富。”两年的学习让李小健收获颇丰,毕业后他依旧坚持“日课”,不断精进书艺,多次参加各级书协举办的展览都取得了获奖、入展的好成绩。本届大展上,华东师大、上师大、上大等高校也都有在读学子或毕业生入展。“这说明,在培育高素质书法人才方面,高校的作用正在凸显。而高校书法教育与名家传授齐头并进,将使得海派书法篆刻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越来越趋向完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潘善助说。
新面孔的不断涌现以及他们作品技法的娴熟,让业界倍感欣喜,但也不免生忧——通过入展获得市书协会员身份后,这些作者还能否继续保持创作的积极性?在长期的观察中,评审们发现有部分作者入展、获奖后仍在不断研习书法,并且坚持参展,汇报和检验自己的实践成果。以本届获奖的李晓荣为例,他在1997年已成为市书协会员,但从上海举办第一届书法篆刻大展开始每届都来投稿。他说,创作往往曲折困顿需要突破,参加这样的大展,与同行交流切磋会带来意外收获,激励他继续思考、创作。然而,也有一些作者将入展作为加入书协的敲门砖,“一展得名”后创作热情便没有之前高。
“这是全国各地书法篆刻大展乃至国展都遇到的难题。”在潘善助看来,研习书法是一生的事,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一次入展只能代表阶段性成果,未来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须取诸家之长,灵活运用,方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且,研习书法不是简单学写字,背后需要综合素养的支撑。书法界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抛物线现象,即书法创作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便原地踏步甚至下滑,归根结底是缺乏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厚的人文涵养,制约了创造力的生成和专业的持久发展。
“人书俱老,是一种艺术上的境界,也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沈尹默、谢稚柳等老一辈书法篆刻家们即便已功成名就,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作动力,并以守正求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与态度,在探索道路上不断奋进,孜孜不倦地创作出一件件个人风格鲜明的精品力作。”业界专家表示,对上海市书法篆刻大展来说,发现新人固然重要,但更希望搭建持续成长成才的平台,助力书法人才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作者:李婷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