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放文艺情怀,舞动江南春色。3月19日,第二届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沪苏浙皖四地舞蹈精英交流竞技,观众席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与喝彩。直到晚场开演前,仍有舞蹈爱好者在剧院门口碰运气等退票;展演的网上直播间也热闹非凡,仅下午场的直播就有4.2万个互动留言。
群舞《春水前溪》
这场汇聚长三角地区青年编导和演员的舞蹈展演为何会“一票难求”?作为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板块,此次展演活动从百余个报名节目中最终推选出32个节目,展示了长三角地区专业院团、院校优秀舞蹈新作。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总导演陈家年认为,选材视角广、创作观念新、新秀演员多是本届展演的亮点。
题材不拘一格,注重文化表达和社会现实
13位男舞者以不同角色身份嵌入《道路》的戏剧场景,鲜活生动地刻画出早期共产党人的精神理想;《生命有诗》取材于杭州“外卖小哥”拿下央视诗词大会年度冠军的真实故事,诗意人生绽放出夺目光彩;以“国风”为底色,《鸿鹄高飞》凸显出当代青年志存高远的理想情怀;医护人员与家人在《告别》中呈现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延乔兄弟》再现先烈们不畏生死的革命生涯;《大湾春歌》则以脱贫攻坚、擘画幸福蓝图的伟大事业为背景。在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唱主角的这一平台,芭蕾舞亦有不俗表现。《大地之光》《永生花》《梅》等芭蕾作品继承了中国原创芭蕾对民族化、当代性的重要追求。
群舞《道路》
这些作品题材不拘一格,融入戏剧化表达,在追求小作品、大立意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次展演小型舞蹈作品的创作在更宽维度上寻求突破,不再回避重大题材、深远意境,尤其是现实题材不再是舞蹈创作的软肋。”在舞评家方家骏看来,当下的舞蹈创作者更注重文化表达和社会现实,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创作舞台。
独舞《云迹》
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也是青年演员交流的平台,新人新秀辈出,交出漂亮答卷。芭蕾双人舞《大地之光》的表演者均为新生代职业芭蕾演员,他们向观众展现出人生中最明媚的年华,流畅、明亮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上海歌舞团独舞演员周晓辉演绎新作《告别》,这部作品的编导之一是青年舞蹈家朱洁静。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青年演员王艺霏刚进团不久,就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上表演独舞《云迹》。此外,不同于以往多以专业院团为主,艺术院校更是踊跃参与,逐渐成为展演活动的生力军。
深挖地域文化,柔婉舞态彰显江南文化特色
沪苏浙皖共饮一江水,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的地域文化。在开掘其历史渊源的创作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风格鲜明的舞蹈作品,以清新婉约的舞台彰显江南文化特色。
在“前溪舞”基础上,《春水前溪》通过研究、重建和创新作出的新演绎,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亲密关系,极具江南风韵;《富春》将浙江桐庐地貌和古代山水画卷融为一体,借鉴古代舞俑妆容和仪态,表现“水送山迎入富春”的人文意境;《能不忆江南》着意于古代江南女子“罗衣从风”的灵动姿态,从锡剧“瞧郎扇”中获取创作灵感,营造出以情造景、以景化情的诗画江南。
受到一方土地滋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成为舞蹈创作的绝佳资源。《七尺龙渊》表现的是国家级“非遗”龙泉剑的锻造精神,传递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龙的尊严”;《二十一日酉时》通过一则典故来反映“镇江香醋”严格而精湛的酿造工艺;《南京绒花》把“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当代实践表现得有泪有笑,格外感人。
群舞《秋熟》
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安徽传统舞蹈“花鼓灯”在活态传承中获得了新的活力。“我们紧紧抓住地方特色,将花鼓灯与火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舞蹈技法上追求新突破。”据国家一级导演张居淮介绍,舞蹈《幸福快车》把花鼓灯中的“岔伞”转换为飞旋的车轮,道具的灵活运用让古老的“花鼓灯”新意迭出,别开生面。《秋熟》则在甪直莲湘、浒浦花鼓等江南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相比《担鲜藕》《丰收歌》等经典江苏民间舞,作品的时代气息更显浓郁。
本次活动由长三角舞蹈发展联盟主办,沪苏浙皖四地舞协承办,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协办。围绕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共谋江南舞蹈新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的舞蹈生态进一步优化,是举办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的初衷,也是长三角舞蹈发展联盟首推的区域合作项目。“此次展演不仅展示了我们近两年来的新作,还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平台,许多年轻编导和演员由此走上大舞台,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文化艺术的发展。”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刘仲宝说。
作者:宣晶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