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繁华:苏州传》
刘传铭 著
海南出版社出版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艘丰富,故事跌宕起伏……本书是文字意义上的城市“考古”,也是当代生活层面的“考现”。阅读本书,可了解苏州的前世今生,了解苏州绝美的山川景色、灿烂的历史文明,以及苏州的浪漫和它的故事。
>>内文选读:
前言(节选)
据说,苏州是世界上唯一一座2500年来没有迁移挪动过的城市。关于苏州,“东方威尼斯”一类蹩脚的比喻和“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泛泛而论,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真爱与追问。
苏州的历史堪比长安和罗马,这可不是据说。然而它终究没有变成长安、罗马那样的宗教圣地、经济枢纽、军事要塞、政治中心合而为一的超级大都市和一个国家的首善之都。原因何在?到底是为什么?梳理苏州宗脉、描画苏州风韵、探索苏州精神,不妨就从“何为苏州”设问开始。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一连串新问题的产生和纠结的开始。在专注地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补课后,我很快就发现:原来苏州故事已几乎被人说尽了、说绝了、说死了,同时也让听的人听烦了、听厌了、听得不想再听了。
从《越绝书》中“上溯夏禹,下迄两汉”,到《左传》里的“季札挂剑”,“吴越春秋”,到《史记·吴王濞列传》,到《三国志》中的吴主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振兴江南,到白乐天、范仲淹、苏舜钦、苏东坡、倪云林、文徵明、唐伯虎一干人物宦游踏访、托物尝梦、一诗一画、寄情笔墨,再到近世王世贞、俞曲园、叶圣陶、胡适之、郁达夫、林语堂诸人的一记一叹一咏一歌,好像凡居、游、访、饮于苏州有些瓜葛的人,若无一诗一文则不可称文人,不可言到过姑苏。于是,一千个人的笔下就会有苏州之千般滋味、万斛喜忧。这些林林总总或平淡或精彩的叙述纵使是吉光片羽、绚烂耀目,抑或是诗思隽永,令人神往、然并未从总体上解决“何为苏州” 这个简单的设问。于是,苏州便成了人人口上有、个个心中无的支离破碎的苏州,一个淹没在概念之水、浮泛于似是而非认知的苏州。如今,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苏州人似乎已经不完全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而来自天南地北的无数踏访者更无法找到期望中的天堂。古之苏州以园林胜,以文化胜,今之苏州又添加了科技胜、教育胜、制造胜……今天,作为现代城市的苏州前程似锦,繁华更甚,体量更大,体魄更强。
人们也许不知道,作为一方独特文明圣土的苏州即将沉没或许已经沉没。这一切首先要拜历史上征战兵火、水旱瘟疫所赐,苏州城数建数毁,面目多变。半个多世纪以来,近似疯狂的大拆大建一时功过定,虽然有古城保护的若干措施庇佑那些断垣残壁,但也仅是小补而无大用。对于古城而言,当代城市发展的悖论:建就是弃、拆即是毁。对于大多数中国古城来说,我们错过了修复和保护的最佳时机。这还仅仅是指一个城市的物理空间。而城市精神的梳理解读,阙如罔闻。1927年,钱宾四赴苏州省立中学教席时即有慨叹:
苏州自吴阖闾、夫差以来,两千五六百年,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一城市。城内远近名山胜迹,园林古刹,美不胜收,到处皆是。余在苏中三年,游历探讨,赏览无遗。惜为本书体例所限,未能详述。窃意此城,自余当时所见,倘能一一善加保护,其破旧者则略为修葺,宋元明清近千年之历史文物,生活艺术,远自宋代之至和塘沧浪亭起,直迄清末如俞荫甫之曲园,吴大瀓之愙斋,依稀仿佛,——如在目前。举世古城市,当无一堪与伦比。惜乎近代中国破旧开新,其抽象方面之学术思想犹尚有图书馆所藏古籍,可资搜寻,其具体方面实际人生,则毁弃更易,追究无从。此实一大堪惋惜之事也。
由于时代久远、王朝更迭等复杂原因,我们无法像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上重建德累斯顿那样,让一个城市“复活”。尽管如此,也不必将遗憾定格成绝望。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今天,慎终追远的传统让我们至少知道,今天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完整故事,来激活这个怀玉抱璞之地的热情与反思。这样的使命如果由一部“城市传”来开启的话,这本书就绝非仅仅叙述它昨日的辉煌,也不是只收拾那些飘在风中的支离破碎的往事与逸闻,更不是一部风光纪录片的解说词 或者旅游指南。“城市传”应该是对存亡续绝历史的沉思和让人认识未来的精神平台。
作者:刘传铭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