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往春天的家书》
张品成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向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儿童小说,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上高会战”期间,发生在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员为妇女和儿童)里的故事。“上高会战”是全民抗战的典范,没有后方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在兵力、武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想要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后勤支援力量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随军征途中,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鼓动军民抗日、救护和慰劳伤病员、调解军民矛盾,做出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战地服务团这个切口,展现出全体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勠力同心、顽强不屈的精神气概。
>>内文选读:
自序 (节选)
我有很多作品涉及红军,尤其是小红军,所以,读者和评论界常常把我和红军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一直关注的是中国近代战争中的少年儿童,所以,作品中的“小鬼”主人公往往来自队伍中。
我从史料中知道,紧急从重庆调去增援十九集团军的川军,有五分之一是未满16岁的“娃子”,其余最多也就十八九岁。 除了被人戏称为“娃子军”外,那支队伍因装备极差,穿着草鞋奔赴火线,也被人称作“草鞋军”。但他们作战很英勇,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概和顽强精神。
他们都是平民百姓,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仰。当有人代表国家振臂一呼: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他们就抛家舍子,别母辞妻,义无反顾奔赴烽火战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为了这个,他们大多数人牺牲在了异乡的土地上。我们不应当忘了他们,我们的后人也不应当忘了他们。 我一直很想把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告诉更多的人。事实上我几年前也确实为此做过努力,打算筹拍一部反映“上高会战”真实历史、名为《日落赣西》 的电影,可惜因各种原因搁浅。
为什么选择一群孩子和妇女,为什么选择从“服务团”入手来表现那场会战?许多初看原稿的朋友,都会提及这个问题 (但读完全稿后大多数朋友就都释然了)。
我所创作的战争题材小说,虽然是战争背景,但鲜有主人公处在正面战场的。“上高会战”的惨烈,似乎是应该像《血战台儿庄》那样,予以正面展示的。但我还是没有,并不是我笔力不逮,是我不喜欢那样表现。战争是残酷的,我总想把它写得“美”一点儿,但这当然不可能。我尽可能做到的是,既能反映惨烈,又不那么血腥。发动战争是人类中部分人恶的一面、极丑陋的一面的彻底暴露,但作家可以展现其中大多数人善的一面、美丽的一面。
当然故事要好,要耐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文字优美就能解决的,还要写出鲜活的人物。 《寄往春天的家书》表现的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妇女和儿童在会战中的故事。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在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后,由全国抗敌慰劳总会上海分会会长何香凝女士组建的。团长就是何香凝的秘书胡兰畦女士,胡兰畦是中共党员,服务团成立时团员来自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办的女工夜校,其中九名学生、一名教师。她们平均年龄不足19岁,几乎都是党团员。
在随后三年的征途中,服务团跟随国民党主战派十九集团军罗卓英部,转战全国八个省份,沿途通过唱歌、演戏、办壁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鼓动军民抗日,救护和慰劳伤病员,调解军民矛盾等,做出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并受到国共两党的嘉奖。随着反高潮的到来,服务团撤出了国民党军队,大多数团员参加了新四军,有四人辗转去了延安,大家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寄往春天的家书》表现的就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英雄。
有朋友读过我的初稿,给我发来短信:“作品为小读者精心塑造了一群性格迥异、内心丰富、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丝毫不因为读者是少年儿童而减少笔墨,也丝毫不因为要突出英雄气概而泯灭其鲜活个性和成长背景;作家的笔已经成为一把雕刻刀,如此众多的人物——同为军官的娄长官和方参谋、同为‘有本事的女人’的郑功南和乐蕊红、同为娃娃兵的韩世得和司丰兴,如立眼前、如行梦中,举手投足、各自不同——即便只读了您的文稿一遍,已然如此——此外,您是多么善于给您故事里的人物起名字呀,易秀芬、白梦蝶、皮小贵,各有各的命运和模样,这也帮助读者在掩卷之余,难以忘却他们。”
服务团在前线为将士的服务林林总总,但有两点我是刻意着笔了的,一是为每位即将上火线的将士照张相,二是为他们每人写一封家书。这两个情节,占了我书中很大篇幅。
作者:张品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