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看艺术展览已成大众美好生活的重要选项之一,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潮流“标配”。在上海,备案的博物馆、美术馆多达约250座,算上大大小小的画廊、艺术空间,平均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数以千计。身处社交网络时代,朋友圈里逛展的各种美图令人目不暇接。
有声音认为,“出片率高”“适合拍照”似乎成了“网红”展览被推荐的时髦指标,不少展览还专门设置沉浸式场景,供观众打卡拍照上传。互联网时代的观展体验互动为大众美育带来何种启发?比“出片率”更重要的又是什么呢?“一方面,去看展览打卡,是新时代的特点和现象,可以理解。观众通过给展览中的作品或场景拍照互动发布,其实相当于生成一份份视觉日记,构成展览与公众的良性关系。另一方面,怎么让艺术或艺术展览和公众产生更美好更持久的关联,需要在策展思路、展陈设计上注入更专业扎实的努力。”遇见博物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说。
继《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延期至2月26日,《遇见慕夏:线条的魔术》正在展出,《遇见高迪:天才建筑师的艺术世界》即将来袭,近年来,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着眼于引进国际美术史上著名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同时,也策划推出了多个本土艺术展,形成了中外美术史的普及教育。
“上海是美术馆发达的城市,在中国首屈一指,不同的美术馆形成各自定位与办馆理念。看展览可以系统了解世界美术发展历程,形成专题化、系列化的美术史教育普及,让受众逐渐建立起对艺术知识的了解,增进对艺术的欣赏。”王春辰谈到,就像过去旅游人们都会争先恐后“到此一游”留念一样,逛展打卡就是网友们对自己线下生活历程的记录,这种现象是互联网时代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为个体,都有一种自我形象、自我心理欲求的满足。但很多展品又不能触摸触碰,那么通过摄影留影,传播了展览本身,也满足了拍摄者心理需求,同时也把展览永久作为图像进行了多次传播。”
因此,美术馆的展览的展成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个时代特别是青年人对设计、色彩的感受和感应。“从展陈设计、空间对话,到色彩调配、光线明暗,都需要合力形成一种具有氛围感、沉浸式的空间设计。不是单纯的作品就放置在墙面或地面上,其实在它周边汇聚成完整的设计感。随着大众视觉文化的发达,这一代人对视觉的需求越来越挑剔,这反过来对博物馆人也是激励与推动。”因此,遇见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上尤其重视空间布局、展览板块的动线设定,每个版块的颜色组合,包括字体等都形成有机结合。
“这套系统经过两三年实践,遇见博物馆也逐渐形成辨识度,吸引年轻观众去欣赏,停得下,留得住。”王春辰以央美的新锐展为例谈到,展览选择了30余位青年艺术家,形成了特定版块,表达了青年一代活跃思维与开放思路。展陈设计上,采取了不规则几何展厅,包括墙面搭建,作品和空间关系的创意等;而遇见大师光影艺术展,以数字艺术放大了艺术家原作,融合了影像与实物,同时还有360度数字动画,符合这一代青年人的观赏习惯和欣赏需求。
当下博物馆IP开发几乎是“必做题”,遇见博物馆在文创领域有何新观察?“其实美术馆开发IP产品、纪念品,或是授权限量版衍生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当人们看过一个展览,被展览中一些艺术品所打动,艺术品不能带走,这种艺术作品IP创意开发和生产制造,就满足了观众拥有类似产品的需求。限量的衍生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在他看来,越是社会文化高度发展,人们越是愿意去收集收藏一些艺术品。“未来,我们会在整个文创产业领域里去寻求合作伙伴,使得IP产品既有质量的保证,也有创意的火花,面向更多公众、更大市场。博物馆在展览展陈设计上,也留下了足够空间来展示推广、销售相关的艺术IP创意产品,让逛展体验成为完整的‘闭环’。”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