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产重大革命题材剧《破晓东方》表现的新中国成立前后“战上海”“建上海”往事,在我国文艺史上有着纵跨60载的创作前史,先后有1959年的电影《战上海》、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公演的话剧《陈毅市长》(之后黄佐临先生将之搬上银幕,影响更巨),以及上海交大教授刘统先生撰写、2018年出版、“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的纪实文学《战上海》——《破晓东方》也即改编自这部书。
丰富的创作前史有力说明“战上海”这段中国革命史建设史岁月是怎样地惊心动魄,其间的“立国之战”对几代创作者们又有着多么强大的吸引力,由此也赋予了《破晓东方》在剧作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剧将《战上海》与《陈毅市长》有机结合在一起,借助电视剧的叙事体量,全景深入地展现了这一历史过程,在追缅、致敬中回应着过往的历史书写与互文叙事,揭示、充实、补白,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拓展出新的艺术表现空间,真切演绎出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英勇解放大上海的革命颂歌,也感人肺腑地谱写了一曲在中国共产党、陈毅市长领导下,上海这座大城市与人民群众一道走向新生的恢弘史诗。
文武结合 多类交融
《破晓东方》聚焦上海解放前后的重大革命历史。
“战上海”武戏激烈,华东三野的将士们为了保护上海的城市面貌,不用重型炮,只用轻武器,前赴后继激战15天,几万人倒在了共和国成立的前夜,“战上海”之难、战士们的壮烈牺牲感天动地;同时,武戏中又夹杂着变奏曲,开篇即以真实历史人物——上海地下党情报员李白舍身发送解放军渡江战役紧急情报而不幸被捕,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情怀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新编舞剧跨越时空、互文激荡。“战上海”的武戏还夹杂文戏,所谓武戏文唱、文武结合。剧中,刘涛扮演的纪南音和陆修远假扮成国民党军官夫妻,以过人胆识深入敌部,劝降国民党上海临时司令官;再如表现迟浩田等三个士兵通过下水道来到国民党兵营前、威慑千余敌人缴械投降等都让“战上海”在充沛的历史感中,凭添了自然可信又曲折多姿的戏剧性与传奇色彩,将“战上海”的老故事演绎得壮怀激烈又引人入胜。
“建上海”之艰从解放军入城前后就已开始,这一阶段虽以文戏居多,但文戏中的节奏感与紧迫感让作品张弛有度,有着较强的戏剧张力。其中有当下观众不太熟悉的丹阳整训,也有影视剧中多次表现过的战士们不入民户、睡在街上的著名场景,该剧的艺术处理翻出了新意,让人耳目一新。再如陈毅市长和人民政府面对国民党留下的旧上海烂摊子,经历了一个个难关——推行人民币的艰难,与投机商人进行银元金融战,米粮、面纱与燃煤的“两白一黑”战以及稳定物价战……在这些经济仗的文戏之间,陈毅市长与人民新政府广泛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其中黄炎培先生北上,请工商联的秦老板从香港返沪等都是剧中充满紧迫感的文戏段落。剧中还表现了上海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工人当家作主、自主研发锅炉改造,也包括对多对年轻人爱情的节制表现。
同时在以上文戏戏码中,还有人民政府、公安人员对国民党残渣余孽——搞破坏的罪犯流氓、潜伏下来的特务、兴风作浪的投机商人进行无情专政,作品还对国民党轰炸破坏上海建设、台风肆虐、政府救灾都有着细腻呈现。再有,从谍战到国安的类型转换更增加了抓捕特务的难度。如此这般,“建上海”以文戏为主、武戏为辅,文戏武唱、文武搭配,还糅合了多种题材元素,经济/行业、民生/年代、国安/谍战……大小事件、叙事线索、各类人物紧密有序地编织在一起,作品饱满扎实、主次分明、不枝不蔓,节奏沉稳而富变化、张弛有度。借用戏曲界评价才艺全面的演员是“文武昆乱不挡”的说法,《破晓东方》也是文戏武戏精彩迭出;在对历史真实还原的前提下,多种题材元素彼此交融、别开生面,有力开拓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表现空间。
虚实搭配 群像生辉
《破晓东方》在情节上以文武戏结合巧妙推进,人物上则采取真实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彼此搭配,虚构人物的戏份较重,对情节有较强的推动力,如此通过虚实搭配也拓展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表现空间,其艺术探索值得肯定。
作品将陈毅市长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事件中展现他的个性特征,并在丰富的人物关系中多角度展示其人格魅力。在剧中,“关关难过关关过”——身处新旧政权交替的历史转折中,该剧充分表现陈毅元帅“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韬武略:与黄炎培等民主人士相谈他敬重有加、真诚相待;和荣毅仁等爱国商人交往他平易近人、爱护支持;面对为所欲为的狂妄投机商人赵丰年,他的宣战振聋发聩、言出必行。他更是为灾情中的老百姓心力交瘁的好市长、把老战友放在心尖上的实诚人,他还是为大学生热忱讲述血与火革命往事的激情演说家……在上海只做了一年市长的陈毅元帅能够带领上海新政府和上海人民共同克服无数艰难挑战、居功至伟,也是至今人们无法忘怀、不断歌咏追缅他的原因。其间,更有力回答了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重大历史命题。演员张嘉益的表演自然、神似,塑造出陈毅元帅深入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共产党人风采与伟岸的人格力量。
其他群像人物如毛主席、周总理、黄炎培、宋庆龄、陈云、曾山、荣毅仁、张茜等都有较好的演绎,曾山的宽厚务实、陈云的经济头脑与干练作风、荣毅仁处事待人的真诚宽厚都各具风采。
虚构人物如纪南音、陆修远、田国立、林秉良几人戏份较多、人物比较丰满,人物行动情感紧紧围绕重大事件展开,又开阔了表现空间。再如米知礼父女,米时节所在的铅笔厂迁往哈尔滨,对父亲不舍、父女深情的表现都十分感人。其他如对特务潘立忍不断捣乱失败、直至灭亡的过程表现得也并不简单化模式化,或过于弱化敌人,而是一波三折、惊险不断,增强了情节的戏剧张力。
当然,剧中个别情节段落在细密精彩程度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个别演员功力不足也多少制约了人物塑造的深厚度和情感表现力。
作者:戴清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教授
策划:邵岭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