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歌剧院、上海大剧院联合出品,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的歌剧《波西米亚人》昨晚在沪上演。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带着上海演艺市场“开门红”带来的振奋,各家院团与机构已经马不停蹄投入到创作和排练之中。据统计,仅18家国有院团就有12个新创和4个修改提高项目正在加紧推进。新创方面,上海歌剧院创排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复兴的大地》将率先亮相今年三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次月,上海杂技团原创杂技剧《天山雪》将首演。此外,修改提高后的话剧《觉醒年代》《英雄儿女》有望在年中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为有序推进作品创作,上海找准赛道,聚焦“3+1”的选题方向集中发力。“3”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新时代现实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而“1”则在三大赛道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其中剧目“大IP跨艺术门类转化”的特点。
“舞台亮了,观众来了,新剧目也必须要在路上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由衷感慨,经历过疫情三年的考验,演员更想念观众、更渴望舞台,观众也同样期待着更精彩的演出。文艺工作者唯有潜心创排与亚洲演艺之都相匹配的剧目,才能更好地回馈走进剧场的观众,奏响开局之年的新时代强音。
拧紧发条——以饱满热情为新作全力冲刺
这些日子,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两头奔忙。一头是全新制作的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刚刚迎来盛大首演;另一头是紧锣密鼓地筹备原创交响合唱《复兴的大地》创作与排练。后者是即将亮相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磅原创作品,由独唱、合唱、童声合唱、朗诵、讲述等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特邀数位作曲家联袂执笔,唱响上海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雄心壮志,与面对未来开拓创新、踏浪前行的坚定信念与必胜信心。“希望在开局之年以音乐的力量鼓舞人心、振奋人心。”许忠说。
而另一边,从去年夏天起,杂技剧《天山雪》剧组拧紧的发条就没有松过。几天前,来自新疆的青年杂技演员祖农阿基木发了一条朋友圈,展示手心里六七个破了皮的老茧,小伙配文满是骄傲——“值了!”沪疆两地的杂技同仁都为他点赞。为了创排杂技剧《天山雪》,来自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这群“95后”“00后”,回到培养他们的上海,驻扎时间最长的已超半年。他们中绝大多数春节也没有回家。聊起其中的挑战与不易,“值得”成了他们异口同声的感言。
同样觉得“值得”的,还有首次操刀杂技剧编创工作的喻荣军。尽管,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从未遇到过《天山雪》这样漫长、繁杂而持续的创作。他告诉记者,杂技剧与其他舞台艺术门类有所不同,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要贴着杂技技巧走,所以需要边实践边调整。
而更具有挑战的是,为了在《战上海》之后,进一步将海派杂技叙事带上新的高度,剧中四分之三的节目都是新创的。比如,中国工人不畏艰险修筑中巴公路的场面,最终有望通过新疆非遗绝技“达瓦孜”与海派杂技新创“力绳”结合呈现,从而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摸索过程。而且我们剧组主创很默契,每次碰撞都有收获。”戏里戏外,《天山雪》都在上演着民族大团结的动人故事。
谋定后动——向红色重点题材持续攻坚
翻看这些舞台新作力作的问世时间表,并非每一部作品都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在记者的采访中,多家院团掌门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从敲定选题到剧本成型的“从0到1”,所花费的时间周期,远远长过最终的排练合成。对此,上海文艺人“谋定而动”——重视选题、剧本、班底搭建等前期工作。只有“一剧之本”的地基牢固,才有可能筑起舞台精品的高楼大厦。
谋篇,便要找准题材,令故事中蕴含的思想性能够与艺术本体有机结合,产生“1+1>2”的舞台效果。抱定这样的创作态度,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进入上海芭蕾舞团视野。同为红色题材,对比修改提高中的《宝塔山》以民族芭蕾与交响乐诠释延安精神的探索,团长辛丽丽看中了《百合花》中所闪耀的人性之美与女性力量。而这,恰是海派芭蕾所长。她说:“芭蕾是舶来品艺术,要有国际视野,但最终还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她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部抒情性的红色题材芭蕾舞剧,为中国芭蕾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定题,便要敢于一再向红色重点题材持续攻坚。“同行常说,我们是‘七稿八稿没完没了’”,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这句打趣背后,是从《盘丝洞》到“尚长荣三部曲”延续至今精益求精的上京传统。从2019年产生选题动议至今,数不清有多少次论证与修改。眼下,新剧《龙潭英杰》已完成最新一稿的剧本,接受新一轮专家论证。“我们下定决心要把这个项目往高处推。谍战题材京剧在舞台上前所未有,对创作者有新鲜感,对观众也有新鲜感。所以,我们不仅是要对标奖项,还希望打造一部上京的保留剧目,令其不仅满足现在的年轻人,在20年后也能常演常新。抱定这样的目标,眼下就要充分夯实一剧之本。”上海歌剧院也启动了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该剧将以纪实文学作品《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为基础,重点采撷田汉、聂耳在抗战时期创作《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歌,以及《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战并蜚声海外的经典战歌的历史经过。
机制护航 ——“3+1”瞄准重点赛道打造精品
事实上,艺术不比工程建设,不能急也急不得。要想重现、甚至超越疫情前演艺市场的繁荣盛景,有序推动优质创作以更精良的面貌问世,离不开顶层设计充分尊重艺术规律的同时,集中力量有侧重、有目标地前瞻布局与扎实推进。盘点当前12部新创与4部修改提高剧目,无一不是在遵照本体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沿“3+1”全力奔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孙甘露创作的小说《千里江山图》刚一问世,就已被多方相中,舞台方面,同名话剧、评弹等均已在酝酿之中,有望产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大IP跨艺术门类转化”的叠加效应。
此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方面,还有淮剧《火种》。该剧由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亲自执笔,选定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在上海爆发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故事背景,以普通产业工人为主角,透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
作为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代表,越剧、沪剧与滑稽戏这些擅演常演现实题材的作品,同样注重把握重大节点,与时代同频。沪语演绎的都市喜剧《宝兴里》将以“升级版”面貌在五月亮相。该剧将通过“提炼喜剧浓度,调整喜剧节奏”,力图让“宝兴里的居民们”更像老百姓的身边人,从而在滑稽剧演进都市喜剧的过程中,实现传统艺术的破圈与观众的增容。
而舞剧创作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上持续发力。上海歌剧院计划推出舞剧《永和九年》,用舞步划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浪漫瑰丽;上海歌舞团“电波热”过后,又将谱写一曲《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从院团长到艺术家们却都干得热火朝天,无不铆足了劲。正如谷好好所说:“对于院团来说,一次创作就是一次考试,我们唯有在开局之年,以最好的面貌拿出好作品,才能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作者:黄启哲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