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城市喧嚣的传统村落,在当代人心目中,往往是一处偷得半日闲的“桃花源”和诗意的慢生活象征;新近出版的《今月邀我问古月——苏州传统村落守望录》则强调:苏州传统村落,将远不止这些云淡风轻的印象。
《今月邀我问古月——苏州传统村落守望录》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写,文汇出版社出版。以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的71个传统村落为对象,零距离调研、客观描述苏州传统村落在守望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也是对近年保护性建设历程的阶段总结与审视。天津大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冯骥才为本书题词,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为本书作序。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包括传统村落。2012年,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所称“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强调“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
▲陆巷,山抱村落林绕屋
关于“传统村落”的概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在发布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明确,是“村落形成时间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属于历史遗产群落,融自然资源、历史信息、文化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活化遗产,也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有形见证,反映了在某一地域人居文化、哲学和审美情趣演变过程的连贯性。
▲传统村落,顺应水势,依河伸展,展示传统村落肌理和“天人合一”的传统风水理念
从文化遗产资源的角度,传统村落所包含的历代变迁、整体布局、街巷及水利系统、传统建筑及设施等,不可再生,弥足珍贵;从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层面,传统村落依然保持传统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方式,并且随着时代更替和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调整自身产业结构,通过规划、修复、重建等保护性手段,又是可以达到“再生”的。因此,传统村落不仅要被保护,还要谋求传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明清建筑,砖、木、石三材并重,宅院虽然风貌各异,但具有一定的基本形态和规律
▲烟囱被村民称为“顺风”
▲清俭堂外的封火山墙和空斗墙
毋庸回避的是,由于农村工业化、非农化和乡村城镇化、经济高速发展等诸多因素的驱动,众多传统村落曾一度在重重矛盾中被忽视而走向衰落,甚至消失,苏州传统村落也不例外。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尤其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全面启动。
▲三山岛位于“太湖心”,村民水路出行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指导各地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方案,排定保护项目,并试行《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多年来“保护为先、兼顾发展、合理利用、活态传承”,使之获得“再生”,魅力依旧,独领风骚,成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又一张名片,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遗产群落的江南样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目前,全国各地域共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江苏33个,苏州14个。截至2021年12月,江苏省各地域共439个村落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其中苏州71个。
▲“七村八巷九里十三湾”,各自然村选址讲究“风水布局”
凝聚和承载千百年记忆的苏州传统村落,多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乃至近代,傍水而建,临水而居,至今延续着鲜活的传统起居形态;水文化滋养了稻作渔耕文化、桥文化、船文化,进而形成了江南意韵的建筑文化,是“江南水乡”村镇的典范和江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如范小青在序中所说,小桥流水人家,“既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又典型到不能再典型”。
▲明月湾,得天独厚,堪称“三山汇聚”
▲昆山地区现存的传统村落,几十上百户人家,小桥流水
这个自然发展起来的村落群体,依然显现始建时代的选址、形制和肌理。在新农村建设中,为适应当今时空环境的变化,村域的空间范围扩展了,空间功能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空间本质及内涵并未发生改变:经规划设计、修缮改造的村落空间环境,密切联系着村民生活。村民起居井井有条,依然遵循“农时”而“农忙”“农闲”,并享用先辈智慧营造赐予的各种便利。古街砖石铺地,两边商铺人家招幌招展,色彩鲜艳,是太平岁月里的安逸营生;古井斑驳,水波清澈汩汩而流,供人汲水洗涤;码头石阶粗犷,古河道往来穿梭的舟船虽然不复当年商贸、交易盛况,而依稀可见昔日繁华。江南小桥流水,苏州人性格中的柔性一面,落到苏州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则是各种借景、对景的柔美意韵。许多村落的入口处或古庙庭前,都有屹立千百年的古树,张盖结荫,如同沧桑老人守护一村平安,无声叙述着村落的历史,老树新芽,又昭示着美好的希望与未来。
苏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活态传承,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一项亟须深化探索的命题;留住吴地文化的根,守住苏州传统的魂,着眼于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让苏州传统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使命,也是责任。
▲堂里仁本堂,俗称西山雕花楼
▲明善堂大厅前的砖雕门楼、照壁
▲榜眼府第,对于时代早、价值高、保存较完好的梁架以及雕刻精细的木构件保留原样
▲改造后的田肚浜村口景象
▲祝家甸的乡村改造就从这座砖厂开始
▲留下老建筑,也留下老建筑的细节
正是站在使命和责任的层面,本书正式出版;今月邀我问古月,问乡愁,问守望,问继往开来的意义。全书分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今月邀我问古月》,展现苏州传统村落之古韵今风、传统建筑的营造智慧种种,江南文化、苏州细节彰显,是中国传统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中篇《稻花香里造丰年》讲述上篇所见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之美好样貌的背后,以保护求发展,尤其在乡村建设中,一为传统村落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扩建公共空间;二为保护村落原始原貌,修缮或重建传统建筑、古街老桥等,而“不改变文物原状”;三为弘扬村落优良传统,改造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生产建筑遗存,服务于当代生活;四为现代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等。下篇《村里村外如是说》,则作为上、中两篇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之经典案例,呈现给读者的是,或总体格局不变,或重修老宅对外开放,或改造废旧砖厂,或打造特色公共建筑节点,或落成历史文化建筑群等。
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段传奇,就是一座传统建筑的博物馆,就是一笔非遗财富。正如冯骥才先生所题:“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都是要把历史的光华呵护好,高高擎起,并完好地交给后人。”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