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这么好玩、浪漫的事,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做了编辑,读书时间变得比过去有限,我要精打细算考虑,做的每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读的书,并从读者的眼光出发,挑选经受住今天读者耐心考验的篇目,一点点去找、去检验。”正在举行的2022上海书展期间,“文学进社区”之浦兴街道“作家开讲”系列第二场在作家书店举行,拉开“巨鹿之赞·读书系列”线上序幕。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评论家黄德海分享金克木《书读完了》背后的故事。
“在知识越来越复杂,书出版得越来越多的时代,如果不加拣择,每天几何数量级增长的图书,恐怕会炸掉脑子。”编《书读完了》,黄德海希望找一条读书的“正道”。加上废名《少时读书》、孙犁《野味读书》、吕叔湘《书太多了》,汇成棕绿黄红+四字封面的标志性“书读完了”系列,成为“艺文志”特色书系,在上海书展上引不少观众驻足翻阅。
“把这些书找齐,有一种被打通的感觉。”肖海鸥说,2017年《书读完了》增订版面世至今销量达十万册,也带动了这套书系的整体反响。“总会觉得读某一个人的文章特别亲切,容易受到刺激和鼓舞,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条路。我觉得德海编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能编,二是为自己编的,没想到也能帮助那么多人。”
她笑言,这本书对两人而言都称得上“生命之书”,“2017年4月生孩子的前一天,医生告诉我第二天要做手术了。我就把这一沓稿子绑起来,叫了顺丰快递,写了条子在上面,交给出版社说书可付型,就这样快递把书拿到出版社,接下来它就下印了,我的小孩就出生了。它是随着孩子出生来到市面上的一本书,没想到生命力这样健壮。”
金克木以小学学历而北大教授而一代大家,在今时今日尤其难以见到的如此之大的跨越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传奇?说起与金克木的相遇,黄德海记得“大学时读书读得很厌倦,每天拿着康德、海德格尔,实在读不下去,没有入门的指导,十分焦躁,看不懂,又想看。这种状态持续两三个月,极大影响了我对书的兴趣。”有天他临睡前看了本小册子,是金克木讲逻辑、哲学的,读完才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有门槛的,你要知道门槛在哪里,才能跨进去。”
之后,黄德海到处收集金克木的书,逛旧书摊,“越看越遗憾,金克木的书出得比较零散,应该把最好的篇目展现出来。”研究生毕业后,黄德海编了第一版《书读完了》,2015年黄德海想出十年纪念版,和肖海鸥一拍即合,“德海问我愿不愿意出版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过,这在我职业生涯里会是这么辉煌的一页。”
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等,金克木曾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少、懒、忘”,这让黄德海“一下子就有知音之感”——“少”是指一生之中看过的书可能很多,但真正读懂、读透、值得记住的书其实很少,要善于挑选甄别,学会精读,读精;“懒”指读书不是苦差事,应在乐趣引导下读书,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忘”指人脑不是电脑,不要强求记住每个字,要常读常新,记住的东西才是读书真正的收获。
他将金克木的读书方法形容为“剑宗读书法”,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把什么都准备好才开始读书,不得不先知道自己要读哪些书,知道书的整体和结构,然后蹒跚着走进书的世界,一点点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其实从他的文章名和书名里就能大体意识到——“书读完了”“读书·读人·读物”“读书与格式塔”“读书得间”“无文探隐”,思考的是在现代社会情形下,怎么读那些浩如烟海的书。“金先生给我的启示是学着给书‘观相’‘望气’,然后像福尔摩斯一样,围绕着书试图解决的问题一路跟踪追查。我称为‘剑宗读书法’,越读越有味道。”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