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走云手,回来之后把这支笔放在这儿,别搭在手臂上。”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正在与学生罗晨雪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打磨。这一天,师徒二人在细抠《写真》一折,这样的光景在上昆排练厅时常出现。本月19、20日,上海昆剧团的55出全本《牡丹亭》就将揭开面纱,演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两代“杜丽娘”全力以赴,力求将表演的完成度无限靠近尽善尽美。
“演不尽的《牡丹亭》,唱不够的杜丽娘”
“多羡慕年轻人啊,我们都没有演过全本《牡丹亭》,再辛苦再累都值了。”张静娴爽朗地对记者说道。自建组以来,张静娴就以艺术指导的身份加入进来,从和罗晨雪一起收看1999年《牡丹亭》的录像,到梳理唱念,再到研究身段,她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把时针拨回到23年前,张静娴和蔡正仁一同出演了上昆首创的三本《牡丹亭》中的最后一本,回想起当时的排演,她坦言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回生以后的杜丽娘到底该怎么演,大家都动足了脑筋。”
如今回看当时的表演,张静娴发现了众多“不满足”之处,如今全本《牡丹亭》即将问世,她欣慰学生能够完整体悟一遍杜丽娘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人生历练。“《游园》是闺门旦的开蒙戏,起初都是跟着老师学,后来慢慢加入自己的理解。在张静娴看来,前两本是《牡丹亭》的华彩之篇,有了第三本后,杜丽娘这个角色的现实意味得到了增强。“随着杜丽娘从痴情的少女转换为经历了生死的少妇,剧本也从诗情画意进入到了现实主义,如何把人物刻画地生动自然是演员要做的功课。”
创排伊始,剧组也曾考虑是否让几位演员一同分担角色,经过商议后,最终决定让罗晨雪和胡维露挑起全本。巨大的台词量和繁多的身段表演让罗晨雪“痛苦并快乐着”,几个月下来,学生快速的成长张静娴看在眼里。“不再是一二三二二三地跟着老师模仿,而是有了自己的塑造。”看完在文化广场的彩排场,张静娴点赞罗晨雪的表现:“经典的惊梦寻梦发挥很稳定,新折子的掌控度也不错。”
“演不尽的《牡丹亭》,唱不够的杜丽娘。”张静娴感慨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正在于一代代人“越演越讲究,越演越精致,越演越耐看”,“我常对小罗说,我希望这是一部属于你的《牡丹亭》。”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最幸运的角色
坐在老师旁边的罗晨雪显得安静恬淡,很难让人想象她是同事们口中的那个“铁人”。55出《牡丹亭》届时将分三台大戏演完,这也意味着演员整体的工作量翻了三倍。从排练厅到桐乡47天的封闭集训,再到文化广场一周的彩排,这一路辗转下来,罗晨雪却并不觉得累,而是愈发“渐入佳境”。
“过去演折子戏像是演杜丽娘的电影,如今演全本,就好像完成了一部她的人生电视剧。” 罗晨雪将“杜丽娘”称作是她的“根”,从学戏到日后的登台,角色一路见证了她的成长,而这一次挑起全本,罗晨雪却感觉像是陪“杜丽娘”过完了一生。“过去对杜丽娘的理解集中在她的爱情,但如今会发现这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罗晨雪对记者说道:“三本中的杜丽娘的状态各不相同,起初她是春心萌动的少女,之后她成为了一个向往爱情的鬼魂,最后她又回归到现实,但心境已是截然不同的了。”
挑战来自对人物的理解,也在于对全新舞台的掌控。为了刷新观众的观演体验,全本《牡丹亭》大胆采用了四面台的设置。为了体现时空的流转感,导演郭小男会在一场戏中安排多个场景,转起来的舞台让演惯四方舞台的罗晨雪有些难以适应。“演员需要保持在舞台中央,我们在完成身段动作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脚步移动。”她笑着说道:“就像是在走太空步。”
踏过三十而立的门槛,如今正是罗晨雪作为一名戏曲演员风华正茂的好时光,拥有良好的体能综合条件,生活的阅历也让她对角色的理解愈发饱满。“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角色,我感恩这份幸运。”她表示。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上海昆剧团供图 ,王筱丽 摄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