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观众懂戏爱戏,让我有信心一次次来到这里。”评剧《革命家庭》主演、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说道。就在不久前,《革命家庭》刚刚摘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戏曲类榜首。如今,剧组上下已期待着下月带作品来到戏曲大码头接受检验。作为“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参演剧目,《革命家庭》将于11月5日至6日登陆宛平剧院,为上海观众带来一位妻子与母亲的革命家国叙事。
守正创新,评剧艺术唱响爱国情怀
评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民间艺术“莲花落”,经历百年发展,不仅在唱腔、表演、音乐方面革新,且还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提到评剧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天津评剧名伶白玉霜等众多评剧演员把评剧艺术带到了上海,而《革命家庭》更是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剧中“江立安”一角正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纪最小的青年英雄欧阳立安。
《革命家庭》的创作紧紧抓住评剧剧种的特点,并结合人物湖湘籍贯的身份,加入了渔鼓、花鼓的元素。全剧从普通人的真情,延伸到革命者的真情,进而感怀面对民族命运和宏大理想时,有志者做出的伟大牺牲。大与小、家与国、历史与现在,都有机地连缀在一起,传递了可歌可泣的伟大革命精神。
致敬英雄,女性成长反映家国变迁
不破不立,曾昭娟用四个字形容自己在《革命家庭》中的表演。《革命家庭》根据革命母亲陶承回忆录《我的一家》改编而成。在剧中,曾昭娟饰演主人公“方承”,演绎了一个平凡女性从妻子到母亲再到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方承不同于我以往的所有角色,甚至颠覆了我一以贯之的表演习惯。”
《赵锦棠》里温婉端庄的“赵锦棠”、《寄印传奇》 中纯情坚毅的“冷月芳”,曾昭娟舞台上的古典女性形象给戏迷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方承”是特别的,她的身上既有小家之爱,更有民族大爱。曾昭娟破除从艺40年养成的戏曲程式,不去想“四功五法”,力求让表演回归本真,“每一次排练,我都仿佛和方承一起经历着撕裂和痛楚,一次次和她进行心灵对话。”她表示。
在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来,《革命家庭》不是文学的复述,也不是同名电影的再版,而是中国革命和个人命运,特别是女性革命者命运成长关系的再理解和新建构,并且在这种新建构中完成了革命与人性既统一又有冲突的艺术塑造。为实现与观众间的最大共情,《革命家庭》的舞台叙事从方承的回忆切入,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调度自由的别致格式和浓情写意的表现风格。在保留北方剧种的民间魅力的同时,作品多维立体的空间呈现和基于传统戏曲美学的表演方式,为评剧注入时代关注下的多元表达。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