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咖啡馆数量全球第一的城市,上海的咖啡文化并非只是消费主义的产物,更浸润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今年夏天的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70多家书店推出与咖啡有关的读书活动。《永不消逝的电波》刚结束的这轮驻演中,美琪大戏院呼应舞剧的内容,在剧院咖啡馆推出“渔光曲”特调咖啡。
咖啡香融入上海文脉,这不仅是当下的城市生活的常态,也是上海的文艺传统,“艺述电影”最近一期讲座以“那些从咖啡中迸发的艺术灵感”为主题,追溯咖啡和咖啡馆曾怎样出现在各种形式与上海有关的文艺创作中,回顾萦绕着咖啡香的海上艺文往事。
1910年的“上海指南”里已经出现了咖啡馆推荐,但咖啡馆在上海真正兴起,与“创造社”在1920年代活跃的文学活动有关。创造社是留日海归学生成立的文学社团,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是这个文学团体的骨干成员。创造社成员中有家境富裕者,在上海开起了适宜归国留学生聚会的咖啡馆,把当年在日本已经兴盛的咖啡馆文化带回上海,这群人在推动上海地区文学的同时,带动了上海的咖啡消费。
在叶灵凤和刘呐鸥这些“摩登作家”的小说里,咖啡馆成为必不可少的场景,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到了后续的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比如穆时英写静安寺附近的咖啡馆,是那个年代全球化的缩影:店堂里奏着浪漫派的小夜曲,桌上的青瓷花瓶里插蔷薇,餐食有意大利浓汤,德国冷肉,搭配胡萝卜和番茄的地中海式烤鸡,半熟的菲力牛排,白汁鳜鱼和黑啤酒,当然还有不加奶的清咖。
田汉在1920年创作了一部独幕话剧《咖啡馆的一夜》,写渣男怨女的爱情悲剧,通过破裂的罗曼司,呈现青年男女渴望的现代思潮和前现代的伦理道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部剧作一发表就引发了当时青年人的强烈共鸣,各地校园剧社争相排演,复旦剧社演出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咖啡馆的一夜》。咖啡和咖啡馆的意象,不止一次出现在田汉的作品中。1926年,在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到民间去》里,开场是几名具有革命倾向的青年学子聚在一家咖啡馆里,欢迎一位俄国革命诗人。此外,田汉成立南国社的同时,在上海开了一家“南国咖啡馆”,但店没有坚持多久。国民党当局把田汉列上黑名单,查禁他的作品,把他开的咖啡馆也封禁了。
到1920年代末期,大部分上海人默认咖啡馆是文人墨客聚谈之地。1928年,上海咖啡馆在北四川路开张,号称“全上海最美最廉”,在《申报》打广告特别提及:“遇见今日文艺界名人鲁迅、郁达夫等,结识潘汉年、叶灵凤等,他们有的在此地高谈自己主张,有的在那里默默沉思。”
北四川路上更为人熟知的咖啡馆是当年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今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1929年10月,潘汉年在公啡咖啡馆2楼,召集夏衍、冯雪峰和阳翰笙等人开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停止文艺界“内战”的指示,左联进入筹备阶段。据夏衍回忆:“我记得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是1929年10月中旬,地点在北四川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馆二楼,参加者有潘汉年、冯雪峰、阳翰笙、钱杏邨和我等10个人……筹备会一般是每周开一次,有时隔两三天也开过,地点几乎固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一间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间。”到了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公啡咖啡馆召开。
鲁迅起初相当讨厌创造社文人们在咖啡馆里的小资派头,与他们笔墨官司打得凶猛,但随着左联成立,他和对方握手言和也是在咖啡馆里。鲁迅虽然不爱喝咖啡,可他仍是咖啡馆的常客,他常去的是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底楼一家白俄咖啡馆,与内山书店隔街相望,相距不到百米。在鲁迅日记里,这家咖啡馆叫奥斯台黎,他和白俄老板私交甚好。鲁迅和萧红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奥斯台黎,后来,萧红在《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里写道:“这里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鲁迅先生常到这小吃茶店来。有约会多半是在这里边,老板是白俄,胖胖的。中国话大概他听不懂。”
1930年代,咖啡馆在上海广为分布,以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带最整齐,当时号称“最好的咖啡和最好的蛋糕都在那里”。从东面临近跑马场的“光明”和“国际”算起,静安寺路沿线往西,分布着“皇后”“DDS”“凯司令”“泰利”“飞达”等,大小数十家咖啡馆,可说是当年的“网红店”。其中,福州老板开的“凯司令”在静安寺路和南汇路口,三层楼房子,每层都有座位,座位的装潢和布置简单朴素,因此被形容为“好像一个乡下的大姑娘,特异于那些浓妆腻理的都市少女”。张爱玲最喜凯司令,因为她泡咖啡馆既不为喝咖啡,也不是写文章,而是贪吃蛋糕甜食。在夏令时节,凯司令早晨不到七点开门营业;七点一过,刚出炉的西点陆续送来;七点半,开始供应食客。凯司令各式蛋糕的花色和口味,在当时的上海是佼佼者。
凯司令隔壁是DDS的分店,这一家门口贴有中文字“弟弟”,所以也被称为“弟弟咖啡馆”。这家店装潢素雅,奶黄色墙壁陪衬奶黄色沙发和座椅,红色台桌调和大面积奶油色的单调。服务员都是欧裔侨民,店内气氛宁静,尤其入夜后,更加静寂。“弟弟”的咖啡和蛋糕定价昂贵,但因为店堂环境优雅,咖啡品质稳定,去的都是老客。夏衍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他常在店里写作,有个专属的卡座。
DDS的总店在霞飞路(淮海路)。金嗓子周璇最喜欢去霞飞路的DDS总店,因为总店以二楼的舞厅和乐队驰名。那时,DDS二楼乐队里有乐手外号“小喇叭”,最擅长吹奏电影《出水芙蓉》的主题曲,每见周璇到来,“小喇叭”就开始吹奏《出水芙蓉》,很快这支曲子成了暗号,曲声响起,众人便知周璇来了。
也是在这家DDS总店,1932年夏天,剧作家洪深与明星影片公司老板周剑云约请夏衍、钱杏邨、郑伯奇,席间正式聘请3人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剧顾问,由此掀开中国电影史上“党的电影小组”序幕。
咖啡香气萦绕百年,八卦和美谈不断,对上海而言,与咖啡和咖啡馆有关的记忆,不仅成就了一种城市文化,更是直抵城市的精神内核。
作者:柳青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