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英雄儿女》排练照。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经典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人物王成向世界喊出了中国军人的最强音,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今,这首正气歌将在上海舞台再度唱响。
英雄城市培育英雄儿女,英雄儿女铸造英雄城市。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将于10月6日至1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正式上演。该剧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名电影改编,将深情回望上海光荣历史,重现上海籍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继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英勇战斗的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中,上海提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话剧《英雄儿女》海报。(均受访者供图)
话剧《英雄儿女》有着扎实的叙事基础,一如它的主题:“上海——英雄城市”。据史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海提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资有物资,要什么有什么”,1.8万多名上海青年加入志愿军,其中1683人牺牲在朝鲜。与240余万名志愿军战士一道奔赴朝鲜战场的还有来自上海的800多名医护人员,1200多名司机,4300多名铁路工人。在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的一年时间里,上海捐献款项达8491亿余元(人民币旧币),折合战斗机566架,占全国总捐献飞机数量(3700架)的15.3%。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军用物资被源源不断送往朝鲜前线。
当时,上海文艺界200多名文艺工作者赴朝参加各种形式的慰问和演出,著名越剧演员徐玉兰、王文娟为了赴朝演出,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带领玉兰剧团的同志集体参军。上海籍作家巴金、靳以、王西彦等创作了许多讴歌志愿军的通讯、散文作品。
两赴朝鲜,巴金用生命书写英雄志
小说《团圆》就是巴金在朝鲜战场待了很长时间,冒着极大危险,终日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日后凝练而成。可以说,取材自真实前线生活的《团圆》是巴金用生命写出来的。那是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两年后,剧作家曹禺在中央指示下致信居住在上海的巴金,希望他可以参加由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鲜采风创作组。是年冬天,巴金以组长身份率领17名创作人员前往硝烟弥漫的朝鲜大地。这一待,便是300多天。
《团圆》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第二次入朝和此后多年的酝酿,于1961年8月号《上海文学》上首发。看过小说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便请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影。剧本完成后征求巴金的意见,巴金很快回话:“没有意见,同意拍电影!”1964年,《英雄儿女》上映,电影风靡大江南北,令全国观众心潮澎湃,片中的英雄精神更影响世代。
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上海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无论是小说原作者巴金,还是推动电影《英雄儿女》投拍的夏衍,包括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和主要演员,都来自上海。“作为国有院团,我们肩负着使命,有责任呈现好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英雄气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说。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上海将全力推动《英雄儿女》的创作演出,力争打造一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上海英雄城市特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红色主题剧目。
话剧《英雄儿女》由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担纲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执导,国家一级美术设计那树枫任舞美设计。作品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下,由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指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
作者:王筱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