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读柔石的小说,是为了解左联五烈士的文学创作活动。读过《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突出的感受是,柔石如不牺牲一定会成为大作家,因为他的文学天才在这两篇作品里已显露——这是掩盖不住的。我对柔石的关注,还来自鲁迅先生在《不能忘却的记念》里对柔石性格、为人的描述。
前些年,我想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的乡镇教育,从文学家的创作来看,我选柔石的《二月》和叶圣陶的《倪焕之》。过去看过电影《早春二月》,去年又看话剧《二月》,电影、话剧艺术家用他们的理解和艺术手段来诠释《二月》,我既读了书又看了电影话剧,对柔石和《二月》也有我自己的理解。
柔石年轻时喜欢文学,曾从浙江跑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当过旁听生。他与鲁迅先生的缘分,在北京时就发生了——他听过鲁迅的课。在家乡,他当过中小学教师,还当过他们县的教育局长,无论是教学一线还是教育行政,都有实践经验。在小说《二月》里,柔石并没写多少课堂上和教学方面的事,他应对的是芙蓉镇这个小社会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人际关系比专业知识还复杂,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基层社会。鲁迅在《二月·小引》里,就以诗的语言,提纲挈领地道出作家面对的小社会:“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
萧涧秋来到芙蓉镇,是佛祖离开宫廷走到人间世,一开步就怀抱救世的大悲愿。人间受苦受难的众生,等着他来拯救。在去往他施法讲道的芙蓉镇的船上,他就与可怜的青年寡妇和她的孩子相遇。到学校后他做家访,深入了解导致青年寡妇不幸的境况后,他决定牺牲自己,给寡妇一个丈夫,给寡妇的女孩一个爸爸。这是最有实效的扶贫济世。但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在萧涧秋身上应验了:“交头接耳”的芙蓉镇,发霉的旧道德,已经在背后指责他和她的行为。这期间,对小镇生活不满、对萧涧秋产生朦胧爱情的陶岚,又加重了萧涧秋的心理负担。如果是择偶的话,是选择青年寡妇,还是青年陶岚?柔石的文学创作天才,在关键处显露,他用悲剧来处理他的故事。我们看到,寡妇明白萧涧秋的真心,察觉到陶岚对萧涧秋的情意,便以自杀来断绝萧涧秋的悲愿,以个人的牺牲成全萧与陶。杀死青年寡妇的,是“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
青年寡妇死了,无聊的社会还在持续。萧涧秋怀抱理想,以为教育能救国救芙蓉镇,结果连自己都救不了。他选择逃离,逃到上海。他走了,陶岚也尾随,都在逃离让他们窒息的芙蓉镇。从小说的间架结构分析,如果柔石不牺牲,《二月》可能还有下一部,萧涧秋和陶岚在上海相聚,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鲁迅与柔石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文学家,特别是左联的作家们,他们从事文学创作,是以文学为武器来改造苦难的中国。他们以革命文学家自命,是一个时代的担当。他们看到了底层民众的苦,企图以文学唤醒他们,把他们救出苦海。左联五烈士中,柔石以成熟的艺术作品,初步在实现他的抱负。鲁迅先生用“工妙的技术”评论《二月》,是看到了革命文学家作品里的艺术技巧。
左联五烈士中,和鲁迅亲近,鲁迅评价最高的,也是柔石。前辈评价后辈,不是评价他们尚未完全展示的才能,而是他们的人品。
“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吗?——不至于吧?……’”
鲁迅先生对柔石的观察,何等细致!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还有一大段是写柔石的性格,写柔石的忠厚。先生说,他们一起上街,要是有女性同行,柔石总是隔开三四尺,“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先生对柔石的总评价是:“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是柔石的个人品德,也是《二月》里萧涧秋的救世精神。
《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内容是记柔石,撰写《柔石小传》,写《二月?小引》,鲁迅先生为柔石写下的文字,是柔石的高尚品德的善报。
电影《早春二月》,在拍摄的那个年月里,是少见的有艺术魅力的彩色电影,尤其是插曲《送别》,让精神生活贫瘠的人们听到了久远的经典之声。但是,我总觉得编导演对柔石的理解还肤浅了些,电影没深入挖掘《二月》的悲剧精神,只成功地展示了民国时的乡镇小学风貌。话剧在灯光、服装、造型上是一流的,但我只看到一群移动的活人雕塑,小说的内核被过滤了。
在农业社会时期,乡镇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是基层社会的稳压器、文化传播的小中心。当社会分化动荡时,一定会传导至这个教育的神经末梢。今天乡镇的教育是什么状况?有没有非虚构的关于乡镇教育的文学作品?我想知道。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