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契约》
[加]琳达·D.安德森、索尼亚·R.班克斯、米歇尔·L.欧文 著
徐雪燕 译
后浪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老板没帮我加薪,因为他知道我不好意思提。
我觉得伴侣应该换一份更累但薪水更高的工作,可实在开不了口。
朋友常常占我小便宜,但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才能不伤感情。
三位心理专家逾80年经验凝聚成册,打造“沉默契约”这一概念。“沉默契约”可以涵盖所有“你没明说,但觉得对方应该懂”的状况,只有跨越这层心理上的阻碍,人际关系才能良好持续地发展下去。本书从沉默契约的原生家庭源头讲起,逐一破解了我们与爱人、父母、子女、朋友、同事、老板间的沉默契约,将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故事分析拆解开来,并提供了实用好掌握的解决方案。
>>内文选读
何谓沉默契约
沉默契约就是你的人际关系中未曾言明的规则,它源自你未说出口但又认为他人应该明了、应予以尊重的一些设想、期望和观念。沉默契约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中,你继续阅读本书后,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竟已和他人订下好几份沉默契约。其中一些沉默契约可能已存在很长时间。个人早期阶段所经历的人际关系会对其之后的行为举止、个人决策、做事动机(包括各种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本章接下来的内容中,你将会了解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是如何影响你在沉默契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
沉默契约听上去可能是这样子的——“他母亲可以对我的厨艺评头论足,但我不应予以回应”或“老板没有给我加薪,他知道我不会开口要求加薪”,抑或“我女儿成绩越来越好,所以我没必要盯着她的功课不放”。这些“心照不宣”的想法可能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同时,出于恐惧、内疚、责任感或对冲突的担忧,双方通常不会开诚布公地谈及这些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候确实是有益的,能够促进双方关系;但大多数时候,则只会阻碍你的人际关系发展。
你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因你从未大声挑明心中的想法而变得更为复杂混乱。你可能会觉得对方也了解沉默契约的相关条款,和你想法一致,应全力配合你的行动。此时请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说诸如此类的话——“他应该早就知道了吧”“为什么非要我直接向她挑明这事?”但实际上,对于未说出口的事情,他人和你的想法可能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图源:视觉中国)
你悄无声息地在心中和他人订下沉默契约后,就可能在未与他人确认的情况下默认双方已就这段关系中的期望达成一致,都明白谁有责任去满足这些期望,清楚该如何实现这些期望。当然,有时候,即使你从未言明心中的观念、期望和设想,它们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此时,你的这份沉默契约将会加深你与对方的关系,让这段关系充满愉悦之情,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更多的时候,你心中的期望根本没有得到满足。有时你和对方都了解彼此的期望,但却无力满足它们。如果你对此继续保持沉默,不和对方沟通,那你们之间接下来就可能误会丛生,相互失望,关系急转直下,因为你是根据对方是否遵循这份错位的沉默契约来评估你们之间的关系,并对此做出回应的。你通常对沉默契约避而不谈,因为你担心一旦将问题搬到台面上,就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因担心关系破裂而一直保持缄默。更糟的是,你甚至可能都未意识到这份沉默契约的存在,也没有意识到那些未曾说出口,导致你在沉默契约中越陷越深的观念和期望的存在,所以你会在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就某件事情同意他人的做法。
那么你心中的这些观念、期望源自何方呢?其实通常都来自你内心深处的想法,比如,“除非碰到我的梦中情人,否则我绝不将就”“我愿意为我的孩子牺牲一切”“事业优先”。这些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就是你和自己签下的沉默契约,它们会一直指引你以何种姿态进入一段关系,对他人抱有何种期待。它们还会暗示你该与他人签下何种沉默契约,如此你才能更好地履行你与自己的沉默契约。更重要的是,它们早早为你规划好了人生的路线图,指导你该如何驾驭自己的人生,影响你所做的决定、所选择的工作、所建立的友谊以及所成立的家庭。
我是谁?对我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在这些问题上所抱有的设想、期望和观念,那你和自己的关系就会受到制约。如果不清楚自己所抱有的相关观念,就更难觉察自己和他人所签下的沉默契约了。你会在没有认清自己想法的情况下,假设他人已经了解你的人际关系相处守则,同意遵守你所设下的条条框框。等到你开始质疑他人的行为时,就会纳闷:“搞什么鬼,他到底在想什么啊?”其实这个时候你最好问一下你自己:“我到底在想什么啊?”
例如,假设你选好一套公寓,准备和两位朋友一起合租。你开始盘算房租该如何分配才合理。你选的卧室是三人中最大的一间,不但装有壁炉,还能一览室外美景,所以你的朋友都认为你应该多付点租金,但你却不同意。三人爆发激烈的争吵,导致友谊差点破裂。
然后其中一位朋友问你:“你住的房间最大,还带有壁炉,所以你才要多付一点钱,你到底为何会感到不公平?我想你心里也明白这么分配是合理的,你就是嘴上不认输,死活要争出个输赢。”朋友的话一针见血,刺痛你的神经。他说的没错,你确实明白他们的意思,那为什么你就是不愿让步呢?是不是你长期和自己签下的沉默契约(“没人能占我便宜”)让你与他们的协商变得更为复杂?如果你到这个时候还不承认这份沉默契约的存在,那恐怕以后还将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只是和他人意见不合,但稍微挖掘一下,你就会发现与自己订下的沉默契约是如何影响你和他人的互动的。
一些心理学理论有助于你弄清楚沉默契约是如何展现的。个人的早期经历会随个体成长而不断得到强化。对许多人而言,父母是他们儿时认识世界的窗口,对父母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互动方式。如果自幼年时起,你的父母就以充满爱意的方式回应你,不断地肯定你、认可你、接受你,那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会打心底肯定自己。因此,你之后会逐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意识,积极和他人互动。另外,如果你在内心深处一直苛求自己、否定自己,不停地自我疏离、自我排斥,那你可能就会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不敢对他人抱有期望。你内在对自己的这种消极认知通常是建立在身边重要人物自相矛盾的举止上的。例如,一个人可能非常爱你,但同时又老是批评你。
这种矛盾的行为会扰乱你的自我认知,让你难以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道该对他人抱有何种期待。然后你可能会渐渐觉得自己虽然被爱着,但从未被人真正接受过。
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若在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早期阶段照料者的肯定和回应,你就会发展出“假我”以期获得更多的肯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常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期符合社会认可的互动规则。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样的变化发展会让个体脱离真正的自我,终其一生都戴着面具,过着不真实的生活。为什么在介绍沉默契约时要提到这些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呢?那是因为,正是你不断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信念和期望,并将他人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需求,才导致你和自己签下沉默契约。它们的形成有时是因为你需要维持早期阶段发展出来的“假我”形象。当你认为自己真正的自我形象不恰当或没有价值时,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例如,假设你现在和自己签下一份沉默契约:自己永远要保持独立。这一想法可能和你内心深处的渴望相反——你真正想要的恰恰是希望自己能够依赖真正爱你的人。但如果你的早期经历告诉你,依赖他人会遭到拒绝或否定,所以你选择通过固执地追求绝对独立来保护自己,以免感到失望,以及被自己真正想要依赖的人拒绝。
不同的早期经历会在个人身上打下不同的烙印,当两个成年人将这些烙印带入交往中时,双方在互动方式、诠释对方行为举止方面产生分歧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些早期经历打下的烙印促使你和自己建立沉默契约,然后这些契约又成为你和他人的沉默契约的一部分,从而使得你在早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习得的互动经验不断被强化,并持续影响你的人生。
作者:[加]琳达·D.安德森、索尼亚·R.班克斯、米歇尔·L.欧文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