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与瑰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将于8月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拉开帷幕。展览不仅介绍清宫“天禄琳琅”藏书,更展现了“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繁难过程和巨大成就。
201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历时八年,精心修复了馆藏损毁严重的300余册“天禄琳琅”藏书。此次展览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现代图书、报纸、档案复制件等不同类型展品共计72种85册(件),其中有一部分为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大多是经过修复师用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曾经严重破损、不同破损类型的天禄珍籍,另配合展出修复过程中精心制作、选配的材料和工具等48种,让观众不但能观赏重要典籍,同时可以了解大国工匠的超凡技艺。
“天禄”是传说中的神兽,汉朝宫廷设天禄阁以藏书;“琳琅”原指美玉及玉石之间碰撞的声音,常用以比喻珍贵的书籍,此即“天禄琳琅”藏书名称的由来。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弘历命内廷翰林院检阅内府藏书,选择其中善本进呈御览,并在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内列架收藏,御笔亲题匾联,赐名“天禄琳琅”,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宋写本等珍稀古籍。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波及了昭仁殿,乾隆时期收藏在昭仁殿的“天禄琳琅”前编书付之一炬。嘉庆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选御花园与宫中各殿所藏珍籍,用七个月时间完成选目,重建了“天禄琳琅”藏书。由于乾隆时期的“天禄琳琅”藏书几乎焚毁,现今所谓的“天禄琳琅”藏书,多属火灾后重建的后编书。
▲御题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集注
中国自古就有通过曝书(晒书)以保护典籍的优良传统。此次展览是2022年国家图书馆“晒书”的重要活动之一,既晒国宝又晒技艺,共分为“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三个单元。“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单元系统讲述了“天禄琳琅”藏书前编书的形成与损毁经历,图文并茂地呈现“天禄琳琅”后编书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钤印特点,以及“文物南迁”“溥仪盗书”等聚散流转故事。“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单元重点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概括了国家图书馆数代古籍修复工作的经验积累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单元则精选“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具体实例,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展示修复成果。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唐)韩愈撰(唐)李汉编,经文徵明、王世懋、季振宜等明清藏书名家递藏
展览重点展出的珍贵古籍有,清乾隆内府抄本《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该本详细著录每部书的版本、钤印、卷册等情况,为一部完备的清宫善本书目。宋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对此本曾评价:“宋时建本、鄂本、蜀本都直接间接从此本出。此书元丰监本久佚,此为硕果仅存之第一本。”宋绍定六年(1233)临江军学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经文徵明、王世懋、季振宜等明清藏书名家递藏,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献和版本价值。明成化九年(1473)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由朱熹手定其纲、朱熹门人赵师渊撰写其目,因该本原瓷青绢质书衣破损面积大,故采用了补绢仿制与染色、做旧等修复方法,呈现出补绢与原书衣高度匹配的自然老化效果,非常适合观众现场感受“整旧如旧”的古籍修复原则。
▲展览特设了古籍修复场景复原、修复纸样体验等互动项目
为了向观众普及古籍修复技艺及相关知识,展厅还特别设置了古籍修复场景复原、修复纸样体验等互动项目。观众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各种修复形式,一起参与守护“天禄琳琅”藏书,在完成闯关后,观众将成为“天禄琳琅”守护人,获得一张来自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电子版“天禄琳琅”守护人证书。在“修复纸样体验”中,观众可对不同种类的修复用纸进行“科学”检测,通过指定操作可得到一份包括纸张产地、制作工艺、纤维结构等详细信息的纸张报告,增进观众对古籍修复用纸的了解。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李扬
照片:李扬摄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