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李渔的窗子》:在建筑细节里发现古人生活美学
传统建筑到底美在哪儿?这本《李渔的窗子》带你一探究竟。这是一部建筑文化随笔集,也是一堂传统生活美学课。作者从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亭一栏入手,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史,发掘建筑细节里隐藏的古人智慧与生活美学。对每一个建筑元素的解读都佐以古诗词、名人逸事、文化典故等,带你多维度了解传统建筑。书中配以50幅全彩图片,带领读者具体而微地感知传统建筑之美。
《李渔的窗子》
小 西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亭:就这么亭亭独立着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欧阳修
东晋时的《搜神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三国时有个叫汤应的 ——我们姑且叫他汤大胆——出差路过庐陵郡,天色已晚,于是打算在庐陵的都亭留宿。“都亭”,就是设在城里的亭。汉代盛产各种亭,城里有“都亭”,市场里有“市亭”,街边有“街亭”,城门上有“门亭”,乡下有“乡亭”“下亭”“野亭”……
先把视线转回汤大胆。话说他留宿的那个都亭,亭馆常闹鬼,死过好些个人,如是者三,也就没人敢住了。他却不信邪,任亭吏劝告再三,还是执意要住,只一把大刀随身。
半夜,敲门的来了。
问:“谁?”
答:“州刺史。”
汤大胆让进。彼此寒暄一阵,告辞。州刺史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由此可见,汤大胆官职不低,且极可能身负秘密使命,才能让州刺史三更半夜来通消息。
过了一会儿,又有敲门的。这回来的是郡太守——地方一把手。汤大胆又让请进,郡太守穿着黑衣,汤大胆暗忖:是人。又寒暄了一阵,郡太守离去。
第三回,敲门的又来了。外头说,州刺史和郡太守一齐前来拜见。汤大胆提刀,照例请进,心里已经明镜似的:这二位官员,怎么可能一起来?
依旧淡定。各自入座。聊着聊着,那“州刺史”忽然起身到汤大胆身后,汤大胆有备,回身就是一刀,不偏不倚。眼前的“郡太守”见势不妙,仓皇起身逃跑,到亭后墙下,被追来的汤大胆连砍几刀。
事毕,汤大胆转身回房,睡觉去了。第二天,循着血迹,找到了妖精,原来是一只猪、一只狐狸。从此,庐陵郡都亭妖怪绝迹。两汉魏晋,发生在亭馆中的志怪故事不少,汤大胆不过其中之一。不过本文的主角不是妖怪,也非汤大胆,是亭。
【一】
亭,这种开放式的骨架建筑,是中国文人最迷恋的建筑形式。木亭、茅亭、竹亭,貌似不经意地散落在山野、园林,当然还有文人的山水画中,实则都是精心铺排。
不过在汤大胆的时代,亭并不是这般模样。
从汤大胆所在的庐陵郡都亭,大致可以窥见当时亭的模样:亭内有馆舍,用于接待出差的官吏;又有楼阁,大约可作瞭望之用;四面还有围墙。可见那时候的亭,是个组合型建筑,不仅担负着地方治安的功能,还有驿站功能——粗略地类比一下,相当于治安所+政府招待所(商旅要留宿,也是可以的)。
据说史上最著名的亭子——王羲之家的兰亭,曾经就是个驿亭。之所以叫“兰亭”,是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地种过兰花。不过到了魏晋时期,兰亭已然成为超级豪门王家园林中的一处景致,这才有了王羲之那场庙堂江湖都交相传颂的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醉眼中写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二】
往前追溯。
公元前210年。秦末。47岁的泗水亭长刘邦押解着一队役徒在奔赴骊山的路上。
如你所知,这是份苦差事。雨天,路难走,这一队修筑秦陵的苦力,一路走一路逃亡。走到丰西泽,人已跑了大半。那日在亭舍,酒喝得差不多了,刘邦的决心也下了。他走出亭舍,对剩下的人说:都跑吧,兄弟们。
众人大惊:那你呢?
刘邦瞪着眼,沉声道:我也跑。你们要有人愿跟着我,就跟着我。
前泗水亭长刘邦于是入了芒砀山。跟着他的,是十来个兄弟。他没有等太久,好运马上就会降临。
言归正传,“亭长”是个什么职务?
再马马虎虎类比一下,相当于派出所所长。
《续汉书·百官志》详细记录了下来:“亭有亭长,以禁盗贼。”说得明明白白。还有两个属下:一个是“亭父”,负责处理日常杂务;另一个是“求盗”,相当于捕快。
战国时代,一场接一场战乱,各国于是在边境线的县下置亭。亭的功能,不消说,武备、防御。每个亭所辖的区域是十里,长官名曰“亭长”。但“亭长”这个职务,并没有国家编制,各地方自行委派合适的人选,领点小薪水。
秦沿袭了这一制度,于是有了著名的沛县混混儿刘邦的横空出世。
而据另一派的考证,亭子的历史还可以再往前推一千年。
三千多年前,殷商建立后不久,在城墙、边防要塞上修筑了一种有顶的高台建筑,作瞭望之用。先秦的古陶文可为“呈堂证供”:高筑台,下面是个“丁”——守卫的兵士。
可见,不管怎么说,最初的亭子,怎么都同今人想象中的风花雪月不搭界——那可是事关国土安全的存在。
【三】
直到王羲之所在的魏晋南北朝。
实用功能开始退后,亭开始担负起美的功能。
到了隋唐,园苑中筑亭已经很普遍。隋炀帝杨广在东都洛阳营建西苑,宫苑内聚石为山、凿地为湖海,山上要风亭月观,据说能忽升忽没;唐玄宗的兴庆宫内,最风光旖旎的一幕,莫过于杨贵妃“沉香亭北倚阑干”。
但“驿亭”的意象,却又实在让人浮想联翩:交通干道上,快马疾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传递着帝国的各种消息——于是不单保留了下来,更生出各种离愁别绪。
也对,来往其间的,都是匆匆过客。
李白那日在鼎州沧水驿楼上留下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无限惆怅。
甚至还有了这样的传统——长亭送别。
一场离别,感情深的,少不得要相送一程。就在那十里长亭中置下筵席,推杯换盏、依依惜别一番。也有那感情至深的,一程接一程地送,于是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行酒,竟能连着喝上十天半个月!
【四】
崇祯五年(1632)腊月,大雪接连下了三日。张岱心下欢喜,兴冲冲地出了家门,直奔杭州而去。
张家在西湖边自然是有别业的。不过这日张岱并不打算住在别业中,他披着毛皮大氅,带着火炉,让船工往湖心亭划去。
他要去湖心亭看雪。
那湖上光景,后世就连童子都能顺口道来: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去的时候,湖心亭建起不过几十年,是西湖中的点睛一笔;但距亭子成为园林、山水的标配,倒已经千年了。三角的、四角的、五角的、六角的、八角的,还有梅花的、横圭(上圆下方)的、十字的,没有定式,因地制宜。
它与房屋的区别,只是有没有墙。因为没有墙,于是通透,无边风月,尽收眼底;因为有顶,又能遮挡风雨,哪里都宜来上一座。
各种隔绝了烟火气的词,都被加在了亭子身上:亭亭玉立,亭亭净植,亭亭独立,亭亭如盖。总之,亭亭,是高挑的,曼妙的,明亮的,不必依附于他人的。
北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到滁州,被迫离开政治中心,内心苦闷,只能在滁州的琅琊山水里稍稍释怀。那日一堆人又去琅琊山,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欧阳修一拍手——就叫醉翁亭吧。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种标准中国文人式的逃离,绵延了几千年,一直到晚明的“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越是逃离,越是沉溺于对园林的探索。
▲佚名《玉楼春思图》
所以在山水画中,那个貌似不经意的角落,出现的貌似简淡的亭子,埋藏着各式的高远想象——名士在里面,在一旁,谈笑、弹琴、喝茶、凝神,一副出世的表情。
也有性子极冷淡的,比如元代山水大家倪瓒,全然不屑于让什么高士在他的画里出现,天地间只有亭子。几根低矮的柱子,支起一个茅草顶。
据说有一天有人忍不住问倪瓒:画里怎么总是没人?
他淡淡地说:天地无人。
在张岱的记忆里,天地间终归是有人的。张公子从来都是性情中人。
往湖心亭看雪那个时节,他还在富贵温柔乡里;写下这段经历时,大明已亡,一切皆为前尘泡影。
但有回忆总是好的。那日到湖心亭,竟见到亭上已有二人铺毡对坐,边上还有一童子正在煮酒,炉正沸。两路神仙一见,皆大喜过望,二人赶紧拉张岱入座,共饮三大杯。
【五】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的美好日子过去了百余年之后,18世纪,一个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
在欧洲园林建筑界,一股“中国风”正在掀起。在随后的一个世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欧洲的园林中,小桥流水、假山、亭子,都开始出现。
身为成千上万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中的一个,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国传教士的姓名。但他留下了一本书——《论中国建筑》( ESSAI SUR L’ARCHITECTURE CHINOISE),一本彩绘图集。
这位进过皇家园林、会说中文的法国传教士,试图用绘画,将他眼中的中国建筑讲述给欧洲。他绘制了将近50座款式各异的亭子,并冷静地说,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他接着说道:
他们喜欢的是曲折蜿蜒的河岸,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时而整备时而野趣;但为了对他们所模仿出的自然进行美化,他们用亭子装饰池塘,用小桥点缀水曲,唯一的目的就是视觉审美……
没错。
作者:小 西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