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上海文博美术机构已经形成的场馆优势、藏品优势、人才优势、学术优势,主动对接人民需求增长和变化,上海正在创新实施以上海博物馆为主体的“大博物馆计划”、以上海美术馆为主体的“大美术馆计划”、以市群众艺术馆为主体的“社会大美育计划”。
这里的“大”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意?今天参与“2022上海民生访谈”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为市民透了底——
一是建设大场馆。正在施工建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预计2023年四季度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两馆同时开放后,馆舍建筑面积合计15余万平方米,规模名列国内前五位;预计年观众接待量600万人次,将跻身世界前十。
二是配置大资源。突出上海“文化大码头”的功能和价值,强化文博美术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提升策展的创新创造能力,推出一批“现象级”文博美术大展,打造“何以中国”“对话世界”“何谓海派”等展览系列。比如,即将于7月30日开展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首展“宅兹中国——河南省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汇集了河南境内20家博物馆和考古单位精选的2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定级的一级藏品为58件组,珍贵文物127件组。通过展览,大家可以领略中原大地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再比如,计划于今年10月开展的“何谓海派”系列展览的首展“海派中国画面面观专题展”,将首次重现海派美术家的社会身份、社交网络、艺术生态,带着观众领悟海派美术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感受海派美术对海派文化、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是打响大品牌。强化全球叙事能力,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特别是大力推动文博美术场馆的国际间合作,加大文物美术藏品出入境展览力度,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今年还是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这是上海文博界乃至全国文博界的大事,后续将推出一系列文博展览、学术、公教等国际化、专业性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
四是创设大课堂。大力支持文博、美术、演艺等专业机构打开“围墙”,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送到市民群众的身边。比如,刘海粟美术馆创立的“粟上海”社会美育项目,不仅探索开出了社区美术馆(愚园路1088弄-48号 愚园公共市集),还顺应当下形势,这个月上线了播客类艺术传播和互动项目《无边界电台》,深受青年朋友们的喜爱。
方世忠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是全球演艺之都、文博之都、艺术之都。近年来,我市文博美术事业发展成效非常明显,现有158座博物馆、96座美术馆,平均每10万人就拥有一座文博美术场馆,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已经形成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艺术的上海城市文博美术场馆的完整体系,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等地标性特色场馆不断涌现,上海双年展、上海艺博会等基本确立了全球艺场上海时间的格局。
从人民需求看,2021年,全市博物馆美术馆共接待观众2267.6万人次,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增长了10.7%,而且呈现非常明显的分众化趋势,覆盖全年龄段。这充分说明,人们对文博知识的渴求、对艺术之美的追求都非常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的优质展览,与强大的策展能力紧密相连。方世忠今天特别提到,提高策展的创新创造能力,吸引策展人才在上海汇聚,上海有办法。
多年来,上海积极为年轻策展人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提供梦想启航的舞台,支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实施“青年策展人计划”。“青策计划”创办9年来,已挖掘并扶植了47位国内青年策展人,呈现线下实体展览18个、线上展览2个。许多年轻人因“青策计划”而进入公共视野,开启个人艺术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来到第10年的“青策计划”将于今年四季度正式启动,全面升级,焕新推出“青策计划PLUS+”。其最大的变化在于:过往较为聚焦当代艺术,今年将推动当代艺术与经典艺术对话。将联合沪上多家知名美术场馆,拿出一批优质藏品,面向全球华人招募青年策展人,聚焦经典艺术、当代艺术两大领域,进行展览的创意策划。将建立更加国际化的评审机制,为脱颖而出的青年策展人提供在上海实现展览落地的机会。
作者:范昕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