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念建党百年的献礼作品,浙江作家海飞的“谍战小说”《苏州河》,在2021年第七期《人民文学》刊发后,近期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这部作品以鲜明主旨、丰彻内蕴、殊异结构和精彩情节,生动展现了一群意志坚韧和信念如磐的地下党人,于上海解放前后演绎的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
《苏州河》
海 飞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海飞近年来谍战小说创作风生水起、渐入佳境,《旗袍》《麻雀》《惊蛰》《醒来》等现代题材的谍战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和市场青睐,而以《战春秋》《风尘里》《江南役》等为代表的古代背景谍战小说也大畅其销,其“谍战小说世界”渐趋丰盈和不断嬗变,成为被文学和影视两界所密切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小说《苏州河》中,海飞采用惯有的开篇设置悬念的表达方式,以国民党72骑兵团医护人员张静秋的离奇被杀作为全文起笔,将上海警察局高级警探陈宝山破案过程贯穿作品始终,以此勾连出国共两党隐秘战线的激烈角逐和生死博弈,展现了上海解放前后的暗流涌动和谍海风云,表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困兽犹斗和负隅顽抗,体现我党谍报人员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和向死而生。海飞将包括张静秋案在内的三宗命案植入《苏州河》的文本结构,并使其成为穿彻整部作品的主要叙事线索。作者在每个章节里设置了悬念与伏笔,疑窦顿生、枝节逸出,人物形象的面具化使小说在叙事推进中不断突变与反转,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情节既紧张刺激又合乎逻辑,在渐次推演中调动着人们的心里期待和阅读兴致,这也是海飞在其他谍战小说中经常使用的叙事方式,即不以正面表述对敌我双方冲突与搏击进行直接表现,而是借助细密编织人情伦理的生活细节,巧妙地推进谍战故事走向纵深与趋向高潮,一方面在对隐蔽战线题材的艺术开掘中抉发主旋律叙事的审美质素,另一方面读者在甄别作品人物真实身份与探寻人物奇幻命运过程中,获得一种幽秘玄奥的审美快感。
《苏州河》在沿袭作者惯常叙述理路的基础上,又在结构小说文本中恰切植入诗化意象和有机融入浪漫情调,赋予作品新的表现方式和言说技巧,使得作品呈现出与此前谍战叙事不同的新面向,既表明谍战小说艺术探索尚有发掘潜力和提升空间,也意味着在新时代党史常态化学习语境中谍战小说呈具特殊作用和独特功能。
近现代历史是海飞创作的主要资源,那些或纷扬或积落在旧时光里的前世粉末和陈年灰尘,经过海飞的点绘幻化为美妙的文字旋律和文学音符。对于曾大量研读档案典籍和广泛搜求正史野史的海飞来说,旧上海似已无更多的秘密可言,小说《苏州河》设置的疑云重重的命案绝非空穴来分,大都于史有据、有迹可查,经过除芜褪莠的遴选和抽丝剥茧的铺陈,作品将革命即将胜利的上海隐蔽战线上的人物群像状绘出来,力图揭示我党饱经磨难历经曲折最终取得政权的历史必然性。
多年来,海飞的历史自觉、艺术敏觉和叙述感觉一直处在在场状态,对谍战小说创作自有一番心得和感受,几乎每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苏州河》在普通读者眼中也许是一部通俗谍战作品,但事实上这部小说讲述的绝非单纯的隐蔽战线的交锋故事。与一般意义上的谍战叙事相较,《苏州河》关于我方传递敌方情报和破译对手密码的文字数量并不多,作品更多地把笔力倾注于“谍战”与“侦探”相互叠加的叙述模式上,以此充分地铺展杀机四伏、悬念丛生的残酷敌后斗争,展现凶险历史情境中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袒露面临生死关口时人性的幽微、多面和不确定。从小说整体结构来看,在14节之前作者基本是围绕侦破张静秋谋杀案在讲述事件进展和人物登场;而14节之后随着上海地下党特派员藿香的出现,读者才逐步感受到谍战氛围开始在作品中弥漫和氤氲。无论是陈宝山、周正龙,还是赵炳坤、来喜,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且在不同时代加入隐蔽战线的我党特情人员,大都以警察身份作掩护从事谍战工作,作品运用“草灰蛇线”手法,构架了“地上”与“地下”交替运行的叙事结构,强烈的在场叙述策略为作品走出类型化小说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使《苏州河》创作理路突破“唯故事论”的传统谍战小说窠臼,为谍战叙事注入新的审美特质。
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严肃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苏州河》截取的是我党向全国进军、全面清剿蒋介石政权的一个历史断面,聚焦的是我军“宜将剩勇追穷寇”、攻克并进驻大上海的关键时期,作者将史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以扎实的史实梳理、高超的文学描绘和缜密的逻辑推演,精心塑造了陈宝山、周正龙、赵炳坤等胸怀革命大义、不畏威逼生死的英雄群像。这些谍战英雄不仅信仰坚定而且智勇双全,这些热血战士不仅俾倪顽敌,风骨粲然,而且彰显党性,激扬人性。作者把谍战小说与艰辛革命历程以及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有机融合起来,主要人物角色间扑簌迷离的人际关系,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构成了作品架构的重要副线,与主线交织呼应、相契相融,使作品呈具迷人的艺术气质和鲜明的美学品格。
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生际遇的迅乎无常,决定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经历高光时刻与至暗旅程,这些放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当他们笃定理想信仰秉持家国情怀,在隐蔽战线上和历史暗道里无怨无悔、果敢斗争时,这些熠熠发光的谍战英雄的无疑表征着时代的正向能量。《苏州河》,如同一条明渠和暗流争相奔涌的江河,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作者叙述笔调既俊逸灵动又克制平静,其中蕴含着引导启悟的宣介功效和熏陶濡染的教化动能,再现了谍战英雄对生命、情感、信念、信仰的敬畏和恭奉,谱写了一曲悲怆雄浑而又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和信念壮歌。
(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作者:刘金祥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