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是一重身份,更是一股精气神,像工匠一般勤恳、缜密、富于创造的人,无论居处什么岗位,都无愧于“大匠”的盛名。拜读了作家沈轶伦新著《智造旋律》,一幕幕海伦钢琴夯基起楼、腾飞出海的“创业史”,让我身临其境地与陈海伦这位饮誉中外的钢琴制造业大匠,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中国制造以及中国匠人的干劲、韧劲、闯劲在《智造旋律》里得到了鲜活展演,黑白琴键上跃动的仿佛不再是悦耳的音符,而是一字一顿的中国制造的铮铮誓言。
《制造旋律》
沈轶伦 著
宁波出版社出版
沈轶伦为《智造旋律》的前言拟了一条大得“惊人”又小得“离奇”的标题——“让中国人了解中国制造”。说它“大”,海伦钢琴虽是行业翘楚,但毕竟钢琴工业并非冶金、航天、石化等与民生国运直接相关的“大计”,让钢琴代表中国工业“选秀”,会否以小“盖”大了?说它“小”,横向对比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宏伟蓝图,“让中国人了解”好像并不是终极目标,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制造不仅成功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甚至已然成为了全世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仰赖的不可或缺的“制造基地”。这个标题合理吗?读过后面的正文,一切疑惑和不解烟消云散。原来,《智造旋律》通过讲述海伦钢琴创业史而传递出来的,是我们多数国人应有却曾经极度匮乏的自知、自信——中国制造既能在起步阶段做好“照葫芦画瓢”的“笨功夫”,更可迎难而上,在腾飞阶段站到全球“竞技场”的舞台中央和那些坐拥原始创新红利的强劲对手较力。浅显言之,就是曾经“描红写作业”的中国制造“叫板”了昔日的“老师”。由此想来,这般有眼力、有魄力、有毅力的中国制造故事,难道不应该首先讲给中国人自己听吗?而这种激荡心灵的创业史,由航天、芯片还是钢琴制造人讲述,又有何区别呢?关键不在于“造什么”,而在于“怎么造”。
制造业的故事,从来不是机器轰鸣的“独奏”,制造“制造传奇”的,必然是外部环境、关键人物、技术革新等多主体的“合唱”。在海伦钢琴的制造传奇里,“领唱”的关键人物便是身兼企业家与匠人双重身份的陈海伦。人物深描是资深记者沈轶伦的看家“功底”,故而陈海伦细微却富于表现力的一举一动都被《智造旋律》尽收眼底。一位大匠“敏而好学”的人格特征就这样在纸面昂扬起来——陈海伦买鱼买虾竟然可以凭肉眼估出准确分量,面对沈轶伦的惊诧,陈海伦答道:“第一次点菜不懂,可以跟着服务员看、跟着学,三次以后就懂了。万事皆有学问,凡事都有规律。只有你不做外行,才能掌握主动权。”看到这,我恍然明白了缘何陈海伦能在多个领域接续出类拔萃——无论他做工人还是做商人,他始终以匠人的严苛标准要求自己,而匠人的思考方式就是琢磨。生活里“不懂就问”的态度,也激励着陈海伦在前进之路上始终对新知如饥似渴。沈轶伦目睹了上了年纪的陈海伦熟练地操作手机、指导短视频拍摄的工作场景,她不禁感慨:“而正是因为有他在,年轻一代的海伦人才能在新商场上没有后顾之忧,尽情尝试拥抱新事物。”可以说,陈海伦的学习劲头是海伦钢琴开拓蓝海的源动力,只有他这个操控全局的大匠把握了潮流脉搏,负责具体技术革新的“小”匠们才有可能在各自岗位上尽显才华,推动产品迭代、市场与日俱增。
▲海伦钢琴三角琴总装车间内景
工匠之所以成为工匠,除却先天禀赋和外部加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铁杵成针的、日复一日的琢磨。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前,琢磨无疑是一个熬人的艰难过程。显然,让匠人们坚持不离不弃的,绝不会是什么蝇头小利或浮华荣耀,使怀有匠心者“笑到最后”的,正是他们对所做事物的无比“痴情”。《智造旋律》给陈海伦办公室来了个“特写”——这位中国钢琴制造界魁首的茶几上,没有假山修竹、曲水流觞的摆设,有的只是一件体积较大的琴槌模型。品茗之际,陈海伦的目光常常凝视在这琴槌模型上,与之对话,与之神交。
读到此处,陈海伦家乡前贤王阳明的“岩中花树”故事,映入了笔者的眼帘。阳明先生所言“心外无物”,于“存在”解读上固有其历史局限,但对诠释匠人传奇而言,却是绝佳的“点拨”。的确,纵使海伦创业起初不过是一家和钢琴八杆子打不着的农机、模具厂,但正因为陈海伦等创业一代萌发了一颗做好钢琴、做大钢琴产业、把中国钢琴做出去的“心”,海伦钢琴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当然,陈海伦的“心”不仅是闯荡出一番天地的“野心”,更是择一事忠一业的“专心”,以及面向消费者承诺“质量为王”的“责任心”。海伦钢琴,以及其他中国制造亮眼成绩的“口口相传”,大抵就来源于陈海伦等匠人的“心心相印”。
工匠,特别是独具慧眼的卓越大匠,大多时常“不知足”。大匠们的“不知足”,并非贪恋物质财富或掌声虚名。他们逐求的,是不断突破“天花板”——向别人的“更好”发出挑战,对自己的“最好”抬高跨杆。《智造旋律》记述了在国内声名鹊起的陈海伦,赴外考察钢琴时遭到世界顶尖同行猜疑、否定的窘况。且让我们随着一段气氛尴尬到凝固的回忆,对海伦钢琴初露锋芒时的不易,做一番“了解同情”吧——1999年“陈海伦在一家美国厂家的展台前驻足观看对方制造的钢琴配件,当他礼貌地递过去名片,试图和这位外国同行交流业务时,对方不屑地说:在钢琴的生产上,欧美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中国只是小弟弟,言下之意是,你们不懂得钢琴”。
情况很明确——如果不能证明“海伦可以”,那么世界钢琴制造界将继续偏狭地污名“中国制造不行”。这是海伦钢琴“走出去立身”的危机,也是中国制造“一雪前耻”的风云际会的大转机。行文至此,沈轶伦难掩内心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她赞叹道:“陈海伦在国际同行不屑的眼神中,被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并在这一刺激的驱动下,开始人生下半场的创业。”想让依凭传统优势的“先行者”放下傲慢,“后来者”最好的破局之法就是掌控核心技术,并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关键突破。本世纪初,陈海伦用诚意换来了多位海内外资深专家的鼎力支持,相继攻克乃至革新了码克技术等现代高水准钢琴制造的“心脏”环节。于是,在2003年的国际展会上,有备而来的海伦钢琴“凭借精细的制作,赢得了一向挑剔的欧洲钢琴企业的交口称赞”。海伦钢琴就这样冲出了重围,打开了路子,开启了新篇。
▲2005年8月16日,海伦钢琴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亚洲钢琴品牌
大匠因“知不足而进”“知耻而后勇”。正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他们,一手制造了与斯坦威、蓓森朵夫、贝希斯坦等老牌钢琴名企并列的琴界传奇,这是憋着的一口气,是挺直了的一条脊梁。陈海伦的家乡,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宁波帮”的发祥地之一。百年前,“宁波帮”前贤们在风云激荡的商场里干事创业,缔造了许多让国人交口称赞的“神话”。而今,陈海伦带同事为新时代“宁波帮”的制造传奇添上了精彩一笔,引得海外同行纷纷点赞。这种跨越时空、行业的传承与突破,令人起敬,让人感动。
这部《智造旋律》,着眼于“造”,谱写了一部迎时代潮流而奋进的中国制造业赞歌。书名里的旋律,既实指钢琴,亦引得读者遐想万千——大匠的时代旋律是什么呢?答案无穷无尽,是勤勉,是敏锐,是骨气,是兼济……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宁波教育博物馆兼职研究员)
作者:邹赜韬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