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诺奖得主帕慕克带你云游纯真博物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静止居家的生活日复一日,不少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也暂时关闭。在这特殊的时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为中国读者录制了一期特别的视频节目,邀请大家云游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
▲博物馆外景
帕慕克可谓是博物馆的超级粉丝。他创作了小说《纯真博物馆》,并将想象世界的博物馆化为现实空间,还为真实的纯真博物馆写下了导览手册《纯真物件》。
作为纯真博物馆的构思者、设计者、维护者,帕慕克认为,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小说场景的艺术再现,更有作为博物馆自身的神秘特质。它包含他的创造力、想象力,证实文学与物品、艺术博物馆结合的方式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更多地表达人性。
在小说中,一个出身富庶、来自西化家庭的伊斯坦布尔小伙凯末尔爱上了贫寒的远亲芙颂,当他的爱以悲剧告终时,他便开始收集心爱的人曾经碰过的每一件物什,聊以慰藉。他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件——明信片、相片、火柴、盐瓶、钥匙、连衣裙、胶卷、玩具、夭折恋情的纪念物,以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与爱人曾经漫步过的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纪念物——并把它们陈列在纯真博物馆。
▲芙颂穿的高跟鞋
在写作小说的同时,帕慕克也在构思现实中的博物馆并搜集了各式各样的物件。他将物件的陈列视为装置艺术,它们构筑了一个个幸福、爱恋、怀念、忧伤、绝望的空间。“我的博物馆哲学是,博物馆具有将过去带到现在的力量。或者更简单地说,博物馆将时间转化为空间。”
▲博物馆将时间转化为空间
这些物件也成为时代和城市的见证。在《伊斯坦布尔》中,帕慕克用“呼愁”来形容这座城市的忧伤感觉和孤独氛围,“呼愁”无处不在,观看城市的一幕幕景象都能唤起个体的回忆,触发内心的失落,同时,它又赋予了人们的命运某种尊严。
帕慕克认为,博物馆和小说拥有相似的动机:它们都是出于保存对象、记忆和事物的愿望而存在的。在文学中,大型的英雄史诗曾占据主导地位,但从19世纪开始,小说的重点开始从英雄、国家和历史转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在《纯真物件》中写下了《一份谦逊的博物馆宣言》,相信未来的博物馆也会像小说一样,由宏大叙事转向更小、更个人、更亲密的个体叙事。
▲博物馆中的一个展盒
在云游中,帕慕克还谈到了筹建博物馆的过程、藏品和展柜布局、博物馆哲学等等,他不仅让我们云游到远方的博物馆和城市,也以温柔和耐心,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抚慰。
《纯真博物馆》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
陈竹冰 译
世纪文景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纯真物件》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
邓金明 译
世纪文景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完整视频观看:https://weibo.com/tv/show/1034:4770156031967242?from=old_pc_videoshow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素材来源:世纪文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