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永玉先生《忆好友王逊》,知道了《中国美术史》作者的一点逸事,更惊叹黄先生超强的记忆力!60多年前的友朋交往琐事,他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对话都有引号,证明是实录,何况他已是近百岁的老人!
王逊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学的是哲学,年轻时就尊崇沈从文的真学问,学生时代就亲近沈先生。黄先生的文章写到他们师生之间关于文物的讨论,把那种情景和气氛都写出来了。在一段时期,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中异化,正常人会做出不正常的事。王逊与沈黄的关系在师友之间,外来的压力逼王逊“揭发”,他还是君子风度,提前通知,让他们心里有准备。黄先生谅解王逊在荒诞时代对他们的不逊,是了解王逊这个人的本质,知道他是个好人。
年轻时,我买了不少中外美术方面的书,还应朋友之邀编过一本中外美术家随笔选。在读过的此类书中,就有王逊的《中国美术史》。这本教材,是他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所需编写,全国其他美术院校也有使用的。这本中国美术通史,从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写到明清的美术发展,有一个大的框架和轮廓,部分章节失之简略,也难免那个时代的官方流行语。我读他的这本书,最深的印象是,他有广大的眼光,有自己的“大美术观”:大凡雕塑、建筑、园林、年画、画报等,他都以审美的眼光网罗在书中,使美术史跳出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式的写法;离开画师的一桌一案,史似穹庐,笼盖四野,拓展了学生和读者的视野,全方位勾勒出中华民族从石器时代到文明肇兴后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活动。在1956年,王逊就能写出这样的史学著作,难能可贵。
江丰在序中说:“1915年王逊同志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莱阳,清华大学哲学系卒业,继在该校研究院深造。解放前他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解放初期,受聘担任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由王逊同志主持,创办了美术史系,为培养新一代美术史工作者做了许多有益的奠基的工作。”江丰院长简要介绍王逊生平,肯定他做的工作是“创办”和“奠基”。提起这本美术史的特色,他又说:“其中对于民间无名美术家的创作(如壁画、版画等),充分肯定它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尤为这一著作的显著特色。”读此序文,可补充黄永玉先生文章对王逊的回忆。
我以外行的眼睛看,王逊的《中国美术史》另一独具特色的章节,是第六章对明清美术的阐释。大众化、通俗性、普及性强的年画,一般美术史家都看不起,不认为是有艺术价值的创作。但是,王逊写道:“年画的形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其艺术特点首先是具有明确的主题,而且是被集中地有力地表现出来。年画的形式要完成立即把主题传达给观众的任务,而同时还要有持久耐看的效果。年画的构图是饱满充分的,色彩是鲜明的, 轮廓清楚,而人物形象完整,主要人物是正面的,而且作大胆的夸张手法,破坏人体的正确比例而把头放大,把眼睛放大,其目的是为了传神。破坏透视法则,把远处画得清晰,其目的是为了达意。”他对年画的这番论述,移至60年后的今天,谁能推翻?尽管随着农村居住条件的变化, 年画市场萎缩,需求锐减,但王逊对年画的史评,仍是不刊之论。
在美术史研究领域,王逊的关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研究论文 ,对道教绘画和雕塑的纠正、认识,已在美术史界形成共识。在论及“扬州八怪”画家群体时,他注意到扬州商业繁荣的时代特色,暗示资本、商贾对美术的潮汐作用。
王逊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仅仅活了54岁。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一定还会修改他的这本史学著作,但一些早期研究的结论,如精金美玉,是不必修补更改的。他的研究方法,注意到美术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历史条件,各种思想、思潮、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科学的、现代的方法,今天也不过时。
《中国美术史》出版于1989年6月。据校订后记说,初版时因工作失误,图版部分出现严重的错误,上海美术出版社为保证质量,又重新排版,不惜经济上的损失。限于当年的印刷、纸张条件,书尾的插图还是达不到理想效果。今天,美术方面的书籍,其印刷工艺、纸张品类先进多了;同时,这类书籍的商业味也浓了。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