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需要园林?”在今天下午举办的一场名为“江南园林中的山水”的线上讲座中,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李辉解密中国文士对于园林的诉求起源,吸引了许多人在线打卡。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早已按捺不住出游的步伐。疫情当下,不妨先开启云游模式,跨越五百年的时光,领略园林的人文内涵。
5月1日至5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携手古猗园,邀请江南园林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每天一场,共五场江南文化讲坛(线上)系列讲座,带人们畅游江南园林里的楹联匾额诗词、神话传说、“景境”之美、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植物文化,在五月天体验江南自然和人文之美。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猗园,至今已经历了500年的风霜浸染。作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也综合反映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造园艺术。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这些灿烂的智慧结晶,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
在此次系列讲座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胡建君从古猗园中的诗词说起,娓娓道来古典诗词与江南文人生活。古猗园之名源于《诗经·卫风》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万民唱诗的时代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但诗意与情境一直长留在我们心间。该讲座从古猗园相关诗词入手,展开古今文人生活的风雅篇章,内容涉及诗词鉴赏、诗词唱和、诗词雅集、诗词因缘故事以及与之相应的美景、美食、美物等。“书以道事,诗以达意”,借文字之力,让大家一起品味古典诗词与文人空间之美,重拾一段优雅的慢生活时光。
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朱宇晖从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中部)、艺圃到上海古猗园、秋霞圃,讲述现存江南诸多明风园林以其舒缓明朗的布局、柔情吞吐的山水、掩映出奇的角色分配、简素内敛的修饰,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堪与明式家具并美的、如风远逝的造园巅峰时代。
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哲学意味,也成为古代文士心目中道德的象征,因此当他们进行自然表达时,不论是在绘画还是园林中,山水意象都成为必然的审美主题。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李辉追溯自然山水的本体特性,探究文士心底里对山林、对江川的渴求,从而分析江南园林营造中的山水意匠,揭示其中深层的美学意涵。
苏州大学教授曹林娣介绍江南园林“景境”的具体内涵,指出园林的“景”为物质具象的外在形态;“境”,即“意境”,指内在层次;“景境”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南园林永恒的魅力,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江南园林甲天下”为江南地区古典园林赢来世界赞誉,其中的园林植物功不可没。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罗震伟从三个维度总结园林传统植物的作用:一是园林意境体现材料,二是园林文化形象化身,三是园林季相变化之源,为品味江南园林提供一个植物视角。
为进一步突出“公园+特色”,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上海古猗园于2021年达成共同推进上海市公园主题功能拓展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深入挖掘古猗园文化内涵与造园特色,提取典型元素进行非遗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将古猗园打造为非遗主题公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基于古猗园历史文化特点,就提升建筑装饰、景观艺术、文创作品等方面,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形式多样地深化艺术文化元素的植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古猗园的园艺特色、文化内涵,凸显海派文化气质。古猗园也发挥自身优势,就工艺美术作品的展示宣传、学生实践创作等提供资源。
未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古猗园还将推出非遗主题公园系列活动。
作者:李婷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