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求助!家里的5岁小朋友,疑似左臂脱臼,现在左臂活动受限,一动就疼。请问群中有没有医生能提供下帮助……”
前段时间一天下午1点50分左右,一条紧急求助信息在大华锦绣华城19街区多个微信群流传。仅仅十分钟后,“临时面诊”就在小区中心花园的凉亭里开启了。前来接诊的孙本殿医生今年70岁,是位退休的骨科大夫,也是小区居民。
孙医生的女儿孙海莹这些天一直在小区担任志愿者,在微信群里一看到这条求助信息,便想到恰为骨科大夫的父亲。老先生听闻二话不说,立刻伸出援手。
丁女士抱着5岁的孩子春春赶往凉亭时,孩子还因手臂的突发状况有些哭闹。从坐下、缓解孩子情绪,到检查,再到复位成功,凭借着数十年临床经验,孙医生仅花了四五分钟便完成“救助”。看着孩子大有好转的情绪与状态,丁女士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孩子脱臼发生得突然,我们去居委会询问出小区就医的事项听起来比较复杂。在居委会的建议下,我们在小区群里发出求助消息。没想到难题解决得这样快,孙医生妙手回春!”丁女士告诉记者。
大华锦绣华城19街区是个超大小区,居民数量约五千人。封控管理期间,难免头疼脑热、磕磕碰碰。活泼好动的孩子尤其容易有突发状况,让家长心急如焚,手足无措。这个时候,多亏小区里的医务工作者们挺身而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以自己的专业技能给出力所能及的诊断处理,解了多少家庭的燃眉之急,守卫了多少居民的生命健康。
据了解,仅仅孙本殿医生和他老伴、身为退休内科医生的刘建华,疫情期间就在小区内“出诊”多次:
4月12日,小区有位阿姨下楼梯不慎两脚踏空,双脚严重扭伤,孙医生出诊查看病情给出处理意见。
4月12日,小区有位女孩因病需要注射有关药物治疗,外出去医院不便,刘医生出诊给小女孩肌肉注射针剂。
4月13日,小区有位抗原阳性居民比较焦虑紧张,刘医生得知之后线上给予安抚和解答。
4月14日,小区有位小女孩脖子落枕,头颈活动受限,孙医生诊视之后给出治疗指导意见。
4月15日,小区有位1岁半的幼儿从沙发上跳下来,髋关节软组织受伤,家属求助,孙医生出手相助。
每每完成“出诊”,两位医生还不忘跟踪对方的恢复状况,不时给出线上建议。就在今天,听闻4月14日就诊的小女孩落枕半个月状态未好,孙医生又来到小花园与她面会就诊。
连日来,邻居们的致谢声不断。两位医生却坦言:“作为医生,在特殊时期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解除病痛,是我们的义务。”
疫情期间不少非常的“出诊”都是孙海莹陪同父母一同前往的。她告诉记者,感触最深的是那回父亲穿上自己从居委会拿来的防护服,赶往救助那位双脚扭伤的阿姨。“进入对方所在的门栋,爸爸一转身的瞬间,让我特别感动。我从小跟在爸爸屁股后面长大,没地方去就一直呆在医院门诊里看他诊治病人。在那个转身的瞬间,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他年轻的时候……”
从3月22日开始,孙海莹就主动请缨,成为小区里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名,从协助核酸检测到帮助小区邻居发放物资和抗原测试剂,她自己都记不清总共忙碌了多少天。“看到天天让人焦虑的数字,前线缺少医务工作者,大浦东在煎熬中,就报名了志愿者。我不是党员,就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爸妈姐姐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当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正好能帮助到,那就义不容辞。”孙海莹说道。
孙医生一家的故事,仅仅是疫情期间千千万万“上海好邻居”的缩影,让封控隔离期的我们对“远亲不如近邻”有了更深的体会,感受到丝丝暖意给战疫带来的信心与力量。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