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汹涌的排华浪潮中,中国人在美国社会被排挤到了人下人的地步。绝大多数人听天由命,一个叫王清福的山东人却誓言抗争到底。他写文章,办报纸,宣扬中华文化;他在各地巡回演讲,与反华分子辩论,捍卫华人尊严;他在美国国会作证,成立民间组织,争取华人权益。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不久,苏思纲加入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1981年,他被派往北京,担任该委员会的驻京代表。之后他先后在华盛顿、芝加哥、香港、上海和雅加达工作,然后回到了北京,总共在中国待了8年的苏思纲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
一位是19世纪美国华人民权运动家,他在长衫马褂里穿起了西式高领衬衫;一位是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到中国的美国人,他的高鼻梁金头发在那时的中国大陆显得尤为引人瞩目。苏思纲自述在大量阅读王清福笔下的文章以及他读过的书籍,认真研究崇拜他和批评他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与他的数位后人一起翻阅他的书信的过程中,他常常会情不自禁,暗自发笑,崇拜和欣赏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虽然在他出生半个多世纪前这位激情四射、色彩斑斓之人已经作古。文汇读书记者专访《走出帝国:王清福的故事》(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作者苏思纲,讲述他眼中的“黄皮肤的马丁·路德·金”——“我特别希望看到,因本书的问世,像我这样的崇拜者将不再是寥寥数人”。
▲1980年,苏思纲在北京
文汇读书:王清福是美国早期引人注目的华人权益倡导者,但现在知之者甚少。怎样的契机下,您想到将其重新挖掘带回公众视野中来的?
苏思纲:在开始写这本书之前,我从没听说过王清福这个人,一般的华裔美国人也普遍对他一无所知。我第一次在互联网上看到王清福这个名字,是在一份关于最著名的美国华人的名单上。这份名单上的人物几乎都生活在20世纪。王清福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是19世纪的人。我看到对他的描述——他曾反对《排华法案》——后,觉得相当有趣,因为我以前认为当时的在美华人群体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可怕的法律,没有提出什么抗议。所以我决定试着多了解一下王先生。我对他的研究越深,对他的经历就越着迷,这非常有趣。
文汇读书:王清福“华裔第一人”这个称号是您起的吗?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历史人物的?
苏思纲:王清福显然不是第一个去美国的中国人,甚至不是第一个成为美国公民的人。在王清福于1867年抵达美国之前,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达了美国,虽然大多数人计划回国,但许多人留在了美国。不过,只有王清福积极探索“华裔美国人”或“美国华人”(Chinese American)这个新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为在美华人创造这个新身份的是他,最热心推广这个新身份的还是他。他劝同胞剪掉辫子,改穿美国人的服装,适应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并学习英语,因为他认为“涵化”(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族群认同)是在美华人争取政治权利最可靠的途径。
▲1877年5月26日出版的《哈泼斯周刊》刊登的一张王清福的照片,由乔治·加德纳·罗克伍德拍摄。原版照片显然已经遗失,不过这幅高度逼真的工笔画幸存下来。照片里的王清福在中式长袍马褂里边穿了件西式高领衬衣。宽松的袖子表明,他是个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
文汇读书:王清福的后人现在是什么情况?
苏思纲:我在研究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见到了王清福的一些后人。当我找不到任何关于晚年王清福的消息时,我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了一篇写他的文章,作者是一个叫王凡的中国人,我希望能联系上他。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我得知他在北京,是王清福的曾孙,而且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慷慨地与我分享了一些信件,这些信是王清福写给他留在中国的儿子的。这些信让我看到了王清福在离世前的想法,并帮助我得出了本书的结论。
几年前,我见到了王凡和他的妻子,然后通过他,结识了其他几个在美国生活的王清福的后人,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文汇读书:您在中国有八年的旅居史,从您个体的视角来看美国的华人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异同?
苏思纲:今天美国华人的文化很难一语概括,因为华人群体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多样性。一方面,新近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另一方面,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想法和行为通常很像其他美国人。一些人对中国的生活知之甚少,但对其他人来说,华人身份仍然是他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许多美国人有两种文化认同。我的祖先是来自俄罗斯、波兰、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犹太人。我更倾向于认为,我同时受益于两个世界最好的东西!我认为很多美国华人也是如此。
文汇读书:书中王清福一直致力于废除《排华法案》,您是怎么看待当时的《排华法案》和现在一部分人“Asian hate”(仇视亚裔)的现象?
苏思纲:不幸的是,在21世纪,我们仍然在处理过去经常看到的各种种族仇恨。然而,这并不是美国独有的,欧洲和亚洲同样存在着仇外心理。但我认为,王清福对于如何消除种族仇恨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相信,如果美国人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人,他们就不会害怕中国人了。这就是为什么他花了这么大的精力来教育美国人,告诉他们中国和中国人是怎样的。我认为,教育是关键,是我们对抗仇恨的最好武器。
相关链接:
(书摘)他是“华人的马丁·路德·金”,在排华浪潮中誓死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采访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