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炸出多少“中国好邻居”!原本素不相识或是仅为点头之交的邻里,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组建邻里群、牵头团购物资……在这个非常的时期互相温暖彼此。
聚沙而成塔的楼群
浦东南码头地区是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大型居民社区。自3月中下旬出现确诊病例后,地区居民的眉头开始紧锁了起来。疫情封控了小区的大门,困住了人们日常出行买菜的脚步,也切断了职场人,学生族等奔赴各自社会场景的通路。
某路12弄,某路451弄所形成的社区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59栋房屋。邻里几十年使这个社区逐渐成为熟人社区。不过,房屋买卖与出租所涌入新面孔也越发使社区的“老人”产生陌生感。楼组长多数是小区的土著,但“老土地”在新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
欧阳同学居住于451弄,80后的他对于社区有较深的感情。3月下旬,出于自助,他组建了社区自助群。3天时间,100名社区居民涌入。8天时间,500名业主将群挤得满满当当。帮助,引导群组的背后是欧阳与另5名社区居民组成的情报小祖。
6人小组中有三人是小区大白志愿者,他们将所能了解到的落到基层的指令与安排第一时间告诉社区居民,这些指令与安排包括核酸排队的新要求,抗原测试的放与取,政府物资发放的信息等。
欧阳与情报小组成员,自愿成为社区的信息官,成为令人尊敬的键盘侠。更为不易的是,在6人情报小组的努力下,社区的不少楼栋均已经成立了楼道迷你群。欧阳说伙伴们建立楼道群的初衷是过滤大群纷繁复杂的消息,把最重要的信息通过迷你群告诉每一位居民,同时发挥楼道邻里互通互助的功能,解决一些居民的实际困难,彰显近邻的价值。在下楼做核酸的场景中,大喇叭广播的同时,楼道群也同步叫号,能够加速核采的效率。
时势造英雄的团长
疫情之下,个人对于物资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
戴雪华,2003年来到上海,在这座城市结婚买房,曾在多家知名上市公司任高管。她所居住的静安区某路368弄2号是栋老楼,34层,一层8户,居民近千人,这确实是一个“团”。
该楼有不少老人,同时还有部分外籍人士。幸运的是,该楼在浦西统一封控前并未出现确诊病例,4号1日封控后,随着日常用品的消耗,如何防范病毒、采购物资就放在楼栋居民的面前。居家办公的雪华,平日里和楼栋老人来往密切。身为上海市残疾人基金会理事的她对老人和弱势群体比较关心。她想到了楼里的“忘年交”朋友,主动送上生活日用品缓解了老人们的紧张情绪。
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雪华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楼栋群龙无首之际,她把楼栋的居民团结了起来。
借助网络会议,楼栋清楚了所面临的困难。有能力帮助楼栋的居民也浮出了水面。在全体“团员”的群策群力下,团长雪华定岗,定责,并制作了管理构架图,使楼栋的生活重回了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楼栋于近日完成了一笔2.5万元的资金募集,用于采购消杀物品。4月9日晚上,楼栋的“业余”消杀队员顺利完成了楼栋公共部位的灭毒工作。
“团长”雪华说,她是新上海人,她热爱这座城市。同时,对于她所挑的头,她说既然做了就做到用心用情。对于无私付出的团员们,雪华说“事情都是他们在做”。
无声到有声的邻里圈
大仗当前,党和国家尽锐出战。疫情当下,街道、居委干部重任在身,抛家舍业。兵临城下,社区好人、邻家大哥、“隔壁老王”全心付出,全情融入这场事关社区安危的“肉搏战”。
在这场大仗、硬仗之前,想必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不知道邻居是谁,不清楚所住楼栋的情况,活跃在亲友群,同事群,爱好群,却不知道有小区群。
聚沙而成塔。疫情让我们本显得无声的邻里圈变得有声。市,区,街道乃至居委确实有责任照顾我们的安危。但是,大仗、硬仗当前,你,我,他,也有义务替国家分忧。
我们要对隔壁老王说声“谢谢”,“你是好样的!”
作者:桑普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