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
[美]艾伦·索卡尔 [比]让·布里克蒙 著
蔡佩君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4月,美国著名文化杂志《社会文本》刊登了一篇题为《逾越边界:朝向一个转形的量子引力诠释学》的文章。文中,纽约大学物理学艾伦·索卡尔运用量子力学对后现代主义予以肯定。他一开篇就指出,正如后现代主义诸位大师所言,科学知识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社会和语言的建构”。因此,科学家不代表真理,过于推崇科学,只是“高级迷信”罢了。
自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流行以来,还是第一次有科学家为它背书,这是《社会文本》杂志从大量来稿中选择此文的主因。毕竟,来自科学家的赞美太有价值了,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最喜欢贬低科学的权威性。
谁料几周后索卡尔宣称,这篇文章是自己策划的恶作剧。文中引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从拉康、克里斯蒂娃、德勒兹等后现代学者的著作中抄来,然后“搅和”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矛盾,毫无逻辑。而该文对量子力学的运用更是错误百出,只能骗骗门外汉。《社会文本》居然把这种文章当宝贝,可见所谓后现代主义,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大忽悠。索卡尔还补刀说,自己只花了三个月做研究,就能在顶尖的文化杂志上发文章。言下之意,看似深奥的现代主义理论不过是一堆文字游戏,只要掌握窍门,很容易炮制。
经过《纽约时报》报道,“索卡尔事件”名声大噪,在西方文化界激起巨大争论。拍手称快者有之,尖锐反驳者有之,有人还上纲上线地把此事解读为“美式帝国主义对巴黎知识分子的攻击”(后现代主义起源于法国,尤其是巴黎学术圈)。这次公共舆论事件也相当程度地改变了索卡尔。从此,他致力于揭露人文社科领域中对科学的滥用,几乎成为一名“打假斗士”。
这本索卡尔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物理学教授让·布里克蒙合著的《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即为研究成果之一。索卡尔在导言里开宗明义地表示,自己并不反对人文学者、社科学者将科学的方法和知识应用于专业研究,跨学科交流本来就是正常且必要的。但应用应当准确、相干,而不是作为装饰来炫耀作者的博学和深刻。遗憾的是,通过对多位后现代学者的文本细读,索卡尔发现误用和滥用普遍存在,很多时候连作者本人对科学都只是一知半解,就无知者无畏地大肆援引了。
例如,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喜欢用数学给自己的理论乔装打扮,以至于著作里列满了图表和公式。索卡尔不客气地指出,拉康是一个能把无理数和虚数都搞混了的“数学盲”,他的很多表述看起来唬人,按照数学的观点来看则全是“胡言乱语”。当代后现代哲学家重镇德勒兹,数学水平比拉康略高,但他喜欢把上百年前的数学发现做神秘化处理,显出高深莫测的样子。至于另一位后现代哲学让·鲍德里亚,索卡尔讽刺他的行文中充斥着“高度密集的科学和伪科学术语”,只可惜通通没有意义。
索卡尔的锋芒不仅指向后现代学者对科学的误用和滥用,实际上,他对后现代理论本身造成的冲击恐怕更大。后现代学者热衷于抨击现代科学对真理的垄断,声称科学是一种权力关系,某类科学知识之所以被认为是真的,是因为科学家认定它为真。而随着科学家的思想、立场变化,今天有效的科学知识可能明天就会失效。因此,科学知识不像科学家说的那样严谨和权威。这叫“知识相对主义”。后现代学者宣称,最新的科学进展,如混沌理论、量子引力等,都从科学内部证明知识相对主义才是事实的真相。
然而索卡尔的一系列揭露让这种主张显得十分无知。首先,既然后现代学者普遍没有掌握科学常识,他们又凭什么断言,科学发展能证明知识相对主义呢?恰恰相反,索卡尔指出,只有在曲解科学新发现的前提下,后现代学者对现代科学的抨击才站得住脚(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索卡尔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自有一套方法和程序,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权力关系”;科学家也从未赋予科学知识以绝对性。对来自外部的论说科学家绝非一味排斥。比如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革命理论、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都在科学界获得了广泛认同。道理很简单:库恩和波普尔懂科学,他们的阐释或批评是有效的。
“我们必须强调,不懂微积分或量子力学并不是可耻的事。我们所要批判的是某些著名知识分子的虚矫,假装能为他们所了解的复杂主题提供深刻的思考,但他们的了解顶多只是在通俗的层面。”书中的这段话,道出了索卡尔的初心。他批判拉康、德里达、德勒兹等后现代主义大家,不是否定他们的学术贡献,而是希望矫治人文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误解。最低标准,不要胡言乱语。
索卡尔本人始终秉持这一准则。尽管被认为言辞犀利、吹毛求疵,但20多年来他严守本分,从不对不了解的领域发话,也不会拽几个新名词给自己增光添彩。有人说索卡尔尖刻,我看到的则是一位科学家的自知与审慎。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索卡尔的批判对象是以后现代学者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但滥用科学概念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罕见。所谓“互联网黑话”就是典型例子,满屏的势能、链路、串联……令人眼花缭乱、动人心魂。可仔细琢磨,这些由光鲜词汇包装的话术,不正是索卡尔笔下“时髦的空话”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传递的方法同样可以成普通人的“利器”,用来戳破生活中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幻象。
作者:唐骋华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