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音乐杂志公众号消息,2022年3月7日16时30分,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3岁。
周广仁是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及沈阳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广仁”这个名字,是她祖父给她起的。“广仁”者,广施仁爱也,充满了中国儒家文化色彩,寄托了祖父深刻的理想。而后来周广仁的一生,确实是广种仁爱的一生。音乐理论家梁茂春在《人民音乐》杂志纪念周广仁90周年华诞的专题文章中,这样形容周广仁:“她是一位圣洁的人,一位通透的人,一位极其单纯的人。她的钢琴艺术五彩斑斓,她的魅力光芒万丈。”
1928年12月,周广仁出生于德国汉诺威。青年时代,她在上海师从钱琪、丁善德、梅·帕契、马库斯等中外名家学习钢琴,博采众长,荟萃一身;先后担任过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独奏演员,并于1951年和1956年分别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与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她也是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新中国青年钢琴家,在中国钢琴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50年代末,周广仁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从钢琴系主任到终身教授,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周广仁融卓越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于一炉,直接培育出的专业钢琴人才达300多人,她的许多学生在国内外一系列重要比赛中屡获大奖,涌现出了逄勃、盛原、刘宁、王笑寒等一大批知名青年钢琴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伊始,她本着“为四川做一点工作”的想法,入川讲学半年,培养出了杨汉果、但昭义等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师资力量,被誉为“四川钢琴的‘总教练’”“四川钢琴艺术腾飞和跃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助推人”。
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和上海有着不解之缘
1933年,4岁的周广仁随家人住在富门路(今安亭路)一幢三层洋楼里。1935年,6岁的周广仁和二姐一起进了上海一所标准的“德国学校”,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德国孩子,中国人极少。而从小就在德国生活的周广仁,在语言上和习惯上毫无隔阂,入学后成绩一直非常好。德国学校有非常正规的音乐课和体育课,活泼好动的周广仁不仅像男孩子一样喜欢爬树、溜旱冰等活动,音乐课上学唱的德国民歌和古典歌曲更是她的最爱,她甚至还开始编写一些德国风格的曲调。
1938年,10岁的周广仁开始学习钢琴了,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父亲原本是让她的大姐学琴,但她太喜欢钢琴了,于是坚决要求和大姐一起学。那黑白相间的键盘,就像一级级登上艺术殿堂的阶梯,令人流连忘返;那清丽浑厚的声音犹如内心的歌唱,拨动着心弦。
就这样,父亲为她们租了钢琴,请了老师,后来又让她进了钢琴家丁善德创办的私立上海音乐馆,先后随钱琪和丁善德二位钢琴家学习。弹琴成了周广仁最快乐的事情,她的演奏进步飞速。1941年“音乐馆”正式改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生人数也增加了,还组建了一个三四十人的管弦乐队。1943年,为庆祝私立上海音专成立六周年举办的音乐会上,15岁的周广仁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成为一时的佳话。这更加促进了周广仁学好钢琴的决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周广仁20岁,风华正茂,青春洋溢。她很快就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的钢琴教师。六十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她依然面带惊讶:“上海解放后不多久,有人说,我可以到音乐学院去教书。我说,这哪可以啊?我自己连音乐学院都没有进过!但他们好像是和贺绿汀院长商量过的,真的请我去教了。我是当时钢琴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个。学校的地址在江湾,而我住的地方在沪西,我要坐公交车到外滩,再坐另一路公交车直到郊区终点站,再坐二等车(即自行车)去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在1949年就招生了,学校分配给我6名学生,其中就有倪洪进。除了教学,我还负责管理学校的演出活动。”自此,周广仁开始了在音乐学院任教师的漫长历史。
1951年周广仁到了北京。她回忆道:“是文化部突然让我来北京的。我什么也没有带就来了。”原来,是让她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的成员,和小提琴家马思聪,歌唱家喻宜萱、郭兰英等人一起去访问捷克斯洛伐克。1951年3月,他们出席了“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周广仁一方面要为喻宜萱、郭兰英等歌唱家弹伴奏,又作为钢琴家演出独奏。这次她演奏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马思聪的新作钢琴曲《鼓舞》,向国外传播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成果。
改革开放的40年,她的艺术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
改革开放的这40年来,周广仁为中国钢琴发展所做的贡献太多太宽,无法一一细说。音乐理论家梁茂春曾经试着简单概括:
第一,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发展来说,周广仁从1979年开始担任钢琴系副系主任,1986—1992年间任钢琴系主任。她承前启后,使学院钢琴教育发展顺利,成果丰硕。1991年周广仁主持召开了全国音乐院校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使改革开放以来钢琴教育的突出成就推广到全国。
第二,周广仁极其关注业余钢琴教育,不仅是儿童钢琴教育,还有成年、老年人的钢琴教育。她主持了多次“星海杯”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和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还主持过多次全国钢琴师资培训班。这些工作都推动了全国“钢琴热”的健康、科学发展。
第三,她积极推动中国钢琴作品走向世界,多次在国外举办中国钢琴作品独奏会。在国内举办的各种钢琴比赛中,周广仁坚持把钢琴曲创作比赛也纳入其中,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钢琴创作的繁荣。
第四,周广仁热心于中外钢琴音乐的交流,在公平的交流中寻求中国钢琴和世界钢琴的并驾齐驱。从1981年担任美国第六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开始,她担任过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工作,交流了琴艺,结交了许多钢琴学者。
而她下功夫最大的,最为劳累的事,是组织了担任了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这个比赛从1994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是国际钢琴比赛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她的钢琴艺术五彩斑澜,她的人格魅力光华万丈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杨韵琳至今都记得跟周广仁学习时的情形:“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我还是军乐团的演奏员。我是周老师那时惟一的校外学生。我在军乐团9年就跟周老师学习了9年,她不收学费。那时我住在广播电台的宿舍楼,正好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马路对面,可以看到周老师家。所以那时学校有什么大师班、讲座或者音乐会,她都会想到我。”
因为没有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为了让杨韵琳及时了解学校的活动,周广仁跟杨韵琳约好了用“阳台上的拖把”做信号。“我每天只要拿着望远镜看到周老师家的阳台上有拖把,就知道学校有免票的活动。如果学校的活动要票,她就会一大清早跑到我们宿舍楼,把票从我家的门缝塞进来。有的时候,我还会同时收到学校的音乐会票和她亲手做的鸡汤或者红烧牛肉。”
学生们在周广仁家蹭饭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她还会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留在家里吃饭的学生们吃。钢琴家盛原回忆道:“我记得有一次在周先生家上完课,先生就开了一盒沙丁鱼罐头,里面只有三条鱼,我吃了一条,她儿子就少吃一条。”在儿子陈达的记忆中,母亲家里总有学生在。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到:“教育是灵魂的呼唤,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周广仁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大师。她站在最高处,却始终十分谦逊;她用大爱,唤醒一代又一代钢琴人,去书写不同的传奇人生。
图文综合自人民音乐杂志、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