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生育”的通识读物,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
“将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力交还女性,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育的权力交到女性手中。”——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生育,不仅是自然事件,更被我们的文化所定义。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本书语言幽默口语化,在轻松对谈中向大众展现生育的全过程,将生育放回个人真实案例中,思考其与工作、自我、家庭政治、社会系统的关联。
《初为人母》
[英] 安·奥克利 著
王瀛晨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阅读
分娩与女性处境,母性体制
纵观人类社会进程,分娩在女人的生命中从来都不只是那一瞬间的事;相反,从它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持续有着重要意义,只不过会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呈现。尽管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衍生出不同的文化,但都将分娩定义为生物学上的行为。
在殖民时期的美洲,女人会生下12个孩子甚至更多;25岁还未婚的女性从经济意义上说就成了没有利用价值的老处女。20世纪40年代,印度尼西亚的阿洛岛,女性最主要的工作是从事农业劳动;男性比女性更喜爱孩子。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卫士们衡量一个男性的社会地位、男子气概,就看他的妻子是否贤惠持家,是否家族庞大、枝繁叶茂。火地岛的亚格汉女性在分娩后休息一天,甚至不到一天就要返回工作岗位;在英国,女性可以带薪休假到宝宝七周大。南美洲的垭拉拉Jarara,位于哥伦比亚的瓜希拉省。
母亲们就在家里的走廊或是直接在一个棚子里,当着所有人(包括小孩子)的面将宝宝生下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有部分州将在医院分娩出生的孩子交给母亲视为违法。在一份76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母亲的样本中,82%的女性是以站姿、坐姿或蹲姿生产的,仅有18%是躺着完成生产的。1974年,挪威的孕妇中有90%接受过产前医疗护理;而在尼加拉瓜,这一比例仅有16%。南美洲的一些部族认为,不用他人帮助完成分娩是种妇道:死亡也胜过接受医疗救助的耻辱。而在当代英国,分娩时不寻求医疗援助是违法的。
有时我们将孩子看得很重要,有时孩子好像又没那么重要。人们会对生育的女性投来羡慕的目光,但不育的女性也值得尊敬;生育是女性的使命,但女人也要养家糊口,这时孩子就成了负担;怀孕意味着得到特殊照顾,也意味着在工作岗位上不受重视;分娩在医学上是危险的或是超自然的神秘现象,但它也不过是一件人人皆知的正常不过的事而已;做母亲是神圣的,可女人也是凡人。一个女人的成就既可能是生育了12个孩子,也可能是照看好12块田地;既可以是在工厂、在办公室兢兢业业12年,也可以是做全职主妇,任劳任怨12年。
生育的意义与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紧密联结,二者都反映了社会的经济体制。相较于家庭,资本主义体制更重视生产,这改变了女性的地位:母亲们成了“职场母亲”。资本的产出离不开工人阶级的生产力,因而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要求不再只是生育,还要创造财富,“母亲们走出家庭进入职场,解决其就业成了国家的第一要务”。
即使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也能理解母亲们和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品鉴当今工业化社会中母性的历史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当前的母性在历史上是独特的。
母亲给予孩子生命,抚养其成长,总而言之,母亲独自承担起了对孩子的责任。即使偶尔也获得其他人的帮助,得以从疲惫中暂时舒缓几小时,这个重担还是压在她的身上。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母亲们也要保持待命状态,无论是在剧院看场演出,还是工作、参加派对,她们也总是三心二意,竖着耳朵留心电话,生怕错过了孩子生病的消息。但凡孩子出了什么事,受到指责的总是母亲而非父亲。
社会对母亲角色的定义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其制度化,母职应是富足生活的产物。但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社会,负担得起这么多成年健全的女性劳动力,专为几个孩子几乎奉献一生。
母职并不能简单和生育抚养画等号……将母职制度化,只要求女人具备母性的“本能”,而忽视了母亲的聪明智慧;要求女人无私奉献,而不注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造就自我。
……
两个关于女性的主流观点现在依然根深蒂固。第一,女人不是自己人生的中心。第二,也是很奇怪的一点,人们认为女人总在等待着什么:要么是购物排队等待结账;要么是在产前诊所里等着检查;要么是躺在床上等着老公回家;要么是在校门前或是操场秋千那儿等着孩子回家吃饭。女人等着孩子出生长大,希求被爱与自由或再次就业。女人等待未来,无论是得以解脱还是继续负重前行;也等待过去追上她们。
但问题是,母亲并非被动角色。尽管受世俗观念影响,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依赖别人的,但是成为母亲后,她们就发现自己也成了孩子的依靠。在孩子面前,她们就成了超人,担负起比做秘书、技师或医生时多得多的职责(因为工作职责是有限度的,就算是医生,也不会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地工作)。她要时刻为孩子做选择,孩子吃什么最有营养,怎么给孩子培养最佳的审美品位、提供最好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母亲必须强大起来。在一项关于生完第一胎的母亲的研究中发现,为适应母亲角色,“调整”得最好的,反而是曾经被认为最不具备“女性气质”的女性;此外,积极独立的女性更容易获得作为母亲的满足感,因为她们更会将孩子出生视为成就。研究还发现,有“女性气质”的母亲们对于母亲应该表现成什么样子的想法特别顽固(完美和无私的化身),她们反而会在适应母亲身份这件事上面临巨大困难。努力达到完美妈妈这一理想状态已经很难了,更别提还要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兼顾妻子和家庭主妇的角色,简直是活受罪。
……
孩子赋予了家庭意义,有了孩子才算有了真正的家。我们很容易有为人父母的冲动,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成为父母意味着什么。当然了,其中有好有坏。有些是很具象的,比如,宝宝们确实笑得很甜,小孩子也真的讨人喜欢,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阳光照在宝宝们光泽的秀发上;皮肤细腻光滑,四肢强健结实,心灵纯净透明。为人父母是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带大自己的骨肉是个奇迹。这种奇迹年复一年不断上演,通过繁衍后代这个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人类实现了一件超越自然的事:升华了最基本的人类概念。
当下很多年轻人不愿遵照传统观念,选择不生孩子,但更多人还是选择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成为父母。
作者:[英] 安·奥克利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