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总是充满着温度。新年伊始,上海率先发布城市2022年度“演出月历”,按照名家名团、首演首发和市场口碑标准,遴选出394个重点项目,并提前向公众发布演出档期。上海“全城有戏”“全年有戏”的背后,是“人民城市”丰润市民文化生活的承诺与实践。
克服疫情影响,上海持续提升创作演出能级的动力从何而来?得益于“一团一策”的助力,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担当演艺市场的主力军,抒写新时代万千气象。今天,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掌门人”晒出了“成绩单”。2021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年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8.25%。不仅数据喜人,这份成绩单可谓“高光”频现。过去一年,国内外展演及赛事中,上海出品佳讯频传。
1月17日,2021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在中华艺术宫举行。考核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以绩效为依据,以硬指标考核为主,对院团进行年度工作盘点,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再升级。
展实力,圆满完成“建党百年”重点创演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上海共有11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其中,交响乐《红旗颂》、沪剧《敦煌女儿》、杂技剧《战上海》、话剧《商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舞剧《白毛女》等6部大型作品在年内陆续完成演出验收工作;短篇弹词《手机又响了》、群舞《我们的田野》、二胡与钢琴《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交响乐《白求恩在晋察冀》、京剧《解放日》等5部小型作品已完成创作任务。
在本市两批“建党百年”“全面小康”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中,舞台艺术项目共计20部,现已全部完成,大部分作品已经开展了2至3轮演出,获良好社会反响。多部作品入选国家年度重要展演,创作演出能级持续提升。民乐作品《共饮江河水》获文旅部、国家民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圆梦奖最佳剧目奖”,昆剧《自有后来人》参演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京剧《红色特工》《换人间》参演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歌剧《晨钟》参演第四届中国歌剧节。
上海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共有5部作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成功完成展演任务。《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赴京演出后,在当地获热烈反响;《山海情深》《红旗颂》展演期间邀请在沪外国网红观摩演出,采访演职人员,协助制作短视频进行国际推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取得良好外宣效果。
各院团积极盘活家底,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推出12台上海出品红色经典保留剧目,共计演出23场,以经典重述的方式唱响“四个讴歌”,让红色经典作品焕发时代生命力。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集中推出15台重点新创舞台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百年故事,用艺术语汇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讲述党的百年峥嵘故事,擦亮上海红色文化招牌。
强品牌,持续做大演艺“源头”“码头”
涉入深水区的“一团一策”改革成绩如何?一系列统计数据,提供了观察窗口。据悉,2021年度上海总演出场次为24537场,平均每天有67场演出进行。其中,剧场演出场次8750场,同比增长76%;观众413.8万人次,增加61%;演出收入87843.58万元,收入增加125%。
对标世界知名演艺集聚区“圈层市场相互赋能、优质剧目首演首秀、经典作品常演不衰、不同版本持续上演”等经验,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将优质演出资源向演艺大世界核心示范区集聚。2021年,完成演艺大世界区域内演出1723场,同比翻番,较2019年增长10.07%。上海大剧院、美琪大戏院等演艺大世界区域内11家国有专业剧场全年演出2764场,引进国内优秀剧目328部演出1284场、首演剧目32部,“亚洲演艺之都”首演首发重镇地位基本确立。
2021年,上海把驻场演出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助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三中心、各相关院团在《不眠之夜》《欢乐马戏》驻场演出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更多优质驻演项目和主题演出季,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原创力和标识度。
自2021年5月起,先后推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越剧《红楼梦》、杂技《时空之旅2》等全新驻场演出项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演开票首日票房过百万,首周上座率达98%,半年内完成84场演出,票房达3452万。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充分发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优势,将民族音乐与优秀历史建筑有机融合,用新技术为传统民乐赋能,打造上海文旅新地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推出“京昆群英会”演出季,打响“看京昆到天蟾”的演出品牌,上海交响乐团进一步优化演出季内容,培养观众每周末在“馄饨皮音乐厅”听交响乐的习惯。
谋新篇,深化院团改革再出发
上海推动“一团一策”,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全市各文化单位和文艺院团积极响应、精心策划,艺术创作台前幕后呈现出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2022年,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主线,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坚持“现实题材、革命题材、传统题材并重”,梳理题材空缺,力求在薄弱领域实现突破。现已形成一批重点创作项目清单,排定创演计划。包括情景喜剧《宝兴里》、越剧现代戏《好八连》等上海城市题材作品,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话剧《觉醒年代》、儿童剧《宋庆龄和孩子们》等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
各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规划2022年度全年“演出月历”,提前向公众发布,营造长三角、全国乃至海外游客乘高铁、打“飞的”、拖着行李箱来沪追剧的市场预期。现已排定各类演出计划1989场,将重点推出上海芭蕾舞团海派芭蕾演出季、上海歌剧院2022歌剧演出季、上海交响乐团团厅音乐季等8个音乐舞蹈类演出季,京昆群英会、等7个戏曲曲艺类主题演出季,传统·当代——海派木偶戏演出季等6个亲子类主题演出季。
按照《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各院团对年度创作、演出任务指标进行了全面修订。在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各院团合理提高演出指标,面向市场、贴近观众,多创作多演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上海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对标亚洲演艺之都建设,进一步做强演艺“码头”“源头”,从举办大型演出满足观众观演需求、加快推进演艺大世界建设、助力五个新城发展等维度着手,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考评体系。根据新指标要求,未来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每年将至少完成各类演出8700场。
作者:宣晶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