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开启“跨界”实验,无论是诗与剧的结合,还是诗歌与摇滚、民谣等音乐形式的“混搭”,或是诗、表演、朗诵等艺术的杂糅,都让诗与艺术联姻愈发密切。随着更多当代诗歌走进美术馆、地铁站,诗歌结合音乐、摄影、绘画、装置等视听艺术加以呈现,为城市文化创意实践注入了活力。
“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深入思考当代诗歌精神,更要学会使用各种新媒体、新载体更有效地传播优秀文化。”第五届中国当代诗歌理论研讨会“诗的跨界与跨介——当代艺术未来的可能性”在上海临港国际艺术园举办,《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新书同期发布。总策划、新书主编张瑞燕谈到,这既是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的回顾梳理,更是对诗歌现代化探索的未来展望。“当代诗人不仅要努力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直面当下此刻正在进行中的当代生活,也要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通过更有创意的方式使得具有重要精神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文化作品流传得更广泛、影响更深远。”
研讨会从“诗的跨界与跨介”角度探讨当代诗歌与艺术多元交汇、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研究诗歌和艺术融合创意的多种思路途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潘颂德研究员介绍,《诗的进行时》一书围绕中国当代新诗的现状、问题、走向和出路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对推动当前新诗理论批评、阅读、评论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诗人、摄影师宋醉发谈到:于当代诗人而言,如果想让“诗意”的表达在读图时代冲破文字的局限,跨介摄影是值得探索的创作向度。在评论家孙孟晋看来,跨界艺术绝非两个或多个领域的平行创作,“首先是打破学科界限的,无论是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还是鲍德里亚的跨界写作,都是因为预感到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所作出的前瞻性探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闳认为,“跨界”是对界限的漠视和擦除,是艺术形式本身就不受既有界限的影响。现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打破既定边界的创造性的行为,诗人和艺术家就是漂移在各种限定空间的漫游者。兼具诗人、小提琴手身份的李斌谈到,音乐和诗歌都是运用联觉表现手法较多的艺术,音乐带给我们启发:一方面诗歌创作主观意识比较强,要敢于放飞自己;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诗歌表现的内在逻辑,考虑诗的表达准确性。
“跨界的说法近几年很流行,事实上那是自古就存在的创作现象,诗、书、画同源也是我们的传统。一个人的多种作品集中起来看,都是其价值观的体现,它们是一个整体。诗意是灵魂包含在各种事物里面,我们更在意流动在社会运转中的活的诗意。”诗人严力说。临港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王馨宁谈到,“诗歌艺术”作为美术馆的学术特色之一,与临港新片区“海湖韵”交融汇聚,致力于为这座新城带来勃勃生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指出,临港理论研讨会作为沪上城市创意文化品牌,促进业内思考如何用视觉艺术方式呈现当代诗歌,如何应对当代社会的变化以及未来不可知的挑战。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