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再到南苏丹首都朱巴驻地,飞行了约15个小时后,当地40摄氏度高温,让“90后”中文教师赵永强,第一时间感受到“似火的热情”。
这份热情由一根文化教育的纽带延续着,穿越亚非大陆,将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与“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首个综合性教育援外项目,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二期项目前不久在朱巴启动,除了派遣中文老师赴当地教汉语,项目还将为南苏丹开发编印2-8年级英语、数学、科学教材;相关教材使用评估系统、针对南苏丹教育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培训也在筹划中。
业内评价,这不仅对两国政府和民间交往意义非凡,也有望改善南苏丹的教育环境,帮助其建成整套现代教育综合发展体系,为这个年轻国家打下扎实的教育基础。项目实施期限计划为三年,承办单位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如果说在当地修铁路、盖房子、建医院等,是硬件设施的支援,那么教材、人才、培训体系的教育支援,就是软实力的体现。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开创之举。”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谈到,项目将结合中国教育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为南苏丹教育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曾在中国援建的医院工作,“朱漂”小哥来中文班哼起了《茉莉花》
位于东非的南苏丹,经过几十年混战才在2011年迎来独立,全国人口约1200万,不及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的一半。不过,朱巴人比赵永强预想中更加淳朴热情,“无论走在校园或大街上,很多不会中文的当地人都能蹦出‘你好’两个汉字!”
从“你好”开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报名涌入朱巴中学,想要了解更多中国故事。中文老师赵永强和程峰每周上四次课,轮流带两个班级,还要负责中国语言学习中心的日常运营,下班后备课,工作节奏很紧凑。班级学员里最大已过六旬,最年轻的约22岁,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大学或中小学老师、普通市民、商人等。年龄跨度大,职业分布广,加上个体学习能力差异,这都对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赵永强看来,跨文化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需要双向良性互动。比起单一传授中文字词的发音、字义、语法等,课堂上更倾向策划活动带动知识点的传授交流,提升当地人的汉语交际能力。打乒乓球、剪纸、包饺子、摄影比赛都很受学生欢迎。
他还记得,今年中秋节的课堂上,程峰给学生们讲解节日来历与内涵,教当地人唱《明月几时有》等应景的古风歌曲,雄厚绵长的嗓音让中华传统文化迅速在非洲“圈粉”。包饺子活动前,他们会考虑学员不同的宗教信仰,“前期先做调查,请学员填表格选吃什么馅儿,是否有忌口等,然后再准备好几种口味的馅。”一个个润物细无声的关爱细节,让中文教师和当地人迅速拉近距离。
“增进对各自风土人情的了解,既能帮助学员在日常民俗中熟悉中文表达,也有助于我们跨文化沟通更加顺畅,知己知彼,教学效果更好。”他举例谈到,剪纸课上从剪红喜字,讲到中国婚俗文化,不少学员兴趣浓厚,纷纷发问,比较两个国家之间的异同点,原来朱巴小伙娶姑娘,男方要给女方准备几十到几百头数量不等的牛作为彩礼。
在赵永强的印象中,有位61岁未婚老伯从未缺席中文课,由于家离学校较远,经济上也相对窘迫,老人每次都顶着烈日步行近两个小时往返。“他很喜欢这里学中文的氛围,说有种大家庭的温暖。”
还有一对从外地乡下到朱巴打拼的“朱漂”兄弟,每天也准时报到。“哥俩边闯荡谋生,边见缝插针上课。哥哥曾在中国援建南苏丹的医院里打工,跟着中国人学过几句中文,第一天来就哼起了《茉莉花》旋律;第二天把弟弟也带来一起学,令人感动。”
就在中文教室的隔壁,中国语言学习中心11月初向公众开放,大量中英文图书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影视光碟给南苏丹学员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40摄氏度高温下口罩面罩不离身,上课不光“靠吼”
虽之前做了功课有心理准备,但持续超高温,加上六个小时的时差,还是令中文教师有点水土不服。
1990出生的赵永强做过四年中文教师,分别在蒙古国和玻利维亚各待两年;1975年出生的程峰有20多年教学经验,曾在印度教授汉语。但南苏丹的环境,显然更加考验体力。全球疫情之下,口罩和面罩不离身,上课一戴就是近两个小时,为了让学员听得更清楚,赵永强和程峰不免提高音量去吼。“每次上课结束后,汗流浃背。但看到同伴程老师在嗓子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从不落下每节课,我们就互相打气,尽量克服种种困难,把中文教学项目进行下去。”
不到半年,丰富多彩的中文教学,已经成为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二期项目的闪亮名片。从今年8月到10月底,两位中文老师为第一学期20位经考核优秀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11月又开启第二学期教学,还在当地人呼吁下增设中文班。目前初级班、进阶班齐头并进,共招了40名学员。
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南苏丹渴望掌握教育“金钥匙”破解发展密码
中南友好发展关系成员阿贝勒,曾几次到中国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体验到中国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当他听说朱巴中学设立了中文班,毫不犹豫“安利”儿子倪谷拉去学习。阿贝勒深情地说:“中国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是南苏丹的榜样,发展需要人才,我要儿子学好中文后就去中国留学,学习中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学成回国造福南苏丹人民。”
中国驻南苏丹大使华宁介绍,中国和南苏丹建交10年来,中国始终把教育作为两国交流合作的优先领域,援建多所中小学校,为南苏丹培训数千名各领域专业人才,向南苏丹学生提供留学中国奖学金。近年来,上百万册中小学生数学、科学、英语教材漂洋过海运抵朱巴,近15万名南苏丹师生从中受益,200余名南苏丹教师前往中国接受培训。
发展教育是南苏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唯有掌握教育的“金钥匙”,才能破解发展最大的密码。正如南苏丹副总统阿卜杜勒巴吉所说,援南苏丹教育技术援助二期项目将为当地带来中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宝贵经验,为南苏丹制定中小学新课纲等教育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当教育的种子扎根这片炽烈的土地,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国教育将日益枝繁叶茂。赵永强记得,学员里有三位朱巴当地中学女教师,其中一位地理教师来过中国,返回南苏丹后听说有中文班她迫不及待加入,“结业”后她表示自己将继续学习中文、了解中国。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