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中的这句话,强调了美感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曾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如何以艺术创新赋能教育?怎么吸引学子在美育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学会对艺术的表达?前不久,“长宁区艺术创新团队终期成果展示”在上海市延安中学举行,天山初中的陈红校长代表十所学校发表感想:创新工作的落地是创新学校,可以从营造校园环境、构建艺术课程、打造师资队伍、聘请专家培训、尊重老师个性等方面开展,从而“向美而行”提高自身修养,提升校园的“美育指数”。
作为区委组织部为建设区域人才高地而搭建的团队创新发展的平台,创新团队是长宁区教育局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的实践成果。其中,音乐特级教师孙丹青领衔“《学校艺术文化创意园建设的行动研究》开拓团”获批了为数不多的区委层面创新团队。
活动现场,《音乐教育新探》新书同期首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新课程理念作了深层次剖析,也对新教材的课堂实施作了创新性实践,全书以研究报告、论文、案例、教案、随笔等形式,反映了中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成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成果展示会的主打块面是成果汇报。长宁区艺术创新团队领衔人孙丹青谈及2018年-2021年工作进展与创新成果,包含“项目运作”与“项目研究”两大方面,折射了创新团队在研究方略与研究内容上的思路。“研究方略”突出了“专家援助-导师帮助-同伴互助-学员自助”研修模式;“任务驱动策略、网络交流策略、合作共享策略、化整为零策略、师训联动策略”研修策略;“区域-学校-课堂”技术路线以及“一条龙、两方向、三结合、四标准”研修特色。
尤其醒目的是创新团队“研究内容”,每所学校锁定一个创新方向,分别是延安中学的民乐一条龙、天一小学的音乐铃声、天山初中的综合课程、娄山中学的改良京剧、泸定中学的家校互动、复旦初中的信息评价、天山二中的博趣剧场、姚连生中学的创意评弹、江五小学的儿童歌舞剧、复旦中学的音乐熏导,彰显了“创学、创作、创发、创设、创用、创新、创办、创编、创立、创建”的创新特色。
团队研究成果分静态和动态成果。前者有书籍和画册、科艺产品和学习资料、奖状和证书;后者则是栩栩如生的录屏播放和现场介绍,包括创新课程的设置、创新教材的编写、创新教法的模式以及由课堂所辐射的创新校园文化,发挥着持续的创新效应。
创新团队报批于长宁区委组织部、落实于长宁区教育局,长宁区政府人社局发起。十所创新学校的校长李德元、钟杨、湛宣进、陈红、施雯、吕华琼、周珣、顾悦等人,长宁区音乐教研中心组、学科带头人项目组等区域骨干教师等展开讨论。
在长宁区教育学会会长陈晞看来,此次艺术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著书和“十创剧”,展示了长宁的艺术教育风采,而美育话题备受关注,说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生活不仅要“好”,还要“美”,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十所学校是十颗创新火种,推动整个长宁区的艺术审美、学生艺术创造力焕发蓬勃生机。”
图片来源:上海长宁、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