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的金山农民画艺术,生根于乡土,已长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然而,这株带有泥土香气、绽放海派繁花的艺术之树,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距离我们当代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今天亮相刘海粟美术馆的“非遗助乡建——设计@金山农民画艺术”展,竭力探寻当代设计语汇如何解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建传统与当代的亲密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找到了一种答案,也给今天的非遗活化带来启示。
陈卫雄《斗牛》
展览选取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七位金山农民画家,形成一种观察。围绕两代人的创作表现、视觉方式、艺术思想、风格进程等多维度,描画一个“此刻”金山农民画家群像馆。同时,展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跨界设计与金山农民画相融合。上海历来的城市精神——海派文化,既体现于金山农民画,也体现于中标的设计方案。从平面到立体、从现象到抽象,实现了一次金山农民画艺术的伸展和转化。
大漆×金山农民画(陈卫雄)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生于50年代”单元展出陈卫雄、曹秀文、龚彩娟3位农民画家共15幅画作。“生于70年代”单元,展出陆永忠、龚勤芳、姚喜平、陈娟红4位画家共10幅画作。“致敬她们”单元,展出阮四娣、陈芙蓉、朱素珍3位画家共7幅画作。
龚彩娟《五月农家插秧忙》
展览中最具创新力的单元,是“设计@金山农民画”,为金山农民画吹来一阵强劲的氧气。它以“非遗上的非遗,传统上的当代”为单元主旨,展现玲珑瓷×金山农民画,大漆×金山农民画,印章×金山农民画,皮影×金山农民画,建水紫陶×金山农民画等24件(套)设计方案或打样。这样一种携手,让人们看到当代设计如何激活金山农民画的内在生命力,让非遗妙不可言的美,金山农民画中流淌的民俗乡情,无缝地链接当代生活。
建水紫陶×金山农民画(龚彩娟)
展览由上海市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主办,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市金山农民画院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世久基金会陈学荣理事长指出:“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活化,它是美的好的优秀的,是可承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活的形态和时态,生态和心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态。就是见人、见物(非物质的呈现载体)、见生活,而上海金山农民画完全具备了这些要素特征,是上海非遗的优秀代表。”
今天,《金山农民画:传统再发现》图书也在展览上与观众见面。图书汇编了七位金山农民画家的访谈内容及他们的绘画精品。在正式对外开放当天和这个周末,世久基金会研发的金山农民画非遗STEM课程动手材料包,也将为在场观众提供体验,让人们有机会与农民画家共同完成一幅精彩的艺术佳作。
玲珑瓷×金山农民画(曹秀文)
作者:范昕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