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国文艺界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盛会,对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是全国的文艺重镇。五年来,沪上文艺界携手奋进,“以人民为中心”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收获累累硕果:五年完成百部精品创作,首演首秀首发的重镇地位基本确立,为加快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次上海出席全国文代会的代表有73名,来自基层和创作一线的文艺工作者超过七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大的艺术成就。大家纷纷表示,能代表全市数万文艺工作者赴京参会,是莫大的荣誉,更是重大的责任。他们将认真履行好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把握契机加强交流,努力博采众长,贡献上海智慧、上海力量。
■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上海戏曲迎来姹紫嫣红的新时代
谷好好(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时序更迭,万象欣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回首过去的五年,是新时代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随着传统文化升温,传统戏曲已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上海戏曲人更是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新时代。
目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共有5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人39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46人58次获文华奖个人单项奖等,各类剧目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要奖项数十项。推出的京剧《四郎探母》、昆剧《临川四梦》、越剧《红楼梦》、沪剧《雷雨》、淮剧《三女抢板》、评弹《庵堂认母》等久演不衰、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出品的3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3D越剧电影《西厢记》,在国内国际影坛崭露头角、获得殊荣,打开戏曲欣赏和传播新维度;推出的实验昆剧《椅子》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法双边活动,受到高度赞赏。今年,紧扣建党百年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京剧《红色特工》、昆剧《自有后来人》、沪剧《陈毅在上海》、越剧《山海情深》、淮剧《寒梅》、评弹《战无硝烟》等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自2015年起,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六家院团每年演出场次都稳中有升。为进一步拓展演出市场,中心积极打造“中国小剧场戏曲节”“演艺大世界·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等重要品牌项目,助力演艺大世界建设,构筑戏曲演出新高地。中心还以文教结合为抓手,探寻戏曲美育推广方式。以2019年—2020年为例,进校园演出414场,下基层(进社区、进农村)6505场,开展精准扶贫18场,参加市民文化节1311场,开展艺术普及活动3036场。
2020年疫情暴发,中心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宣传部发起的“艺起前行”主题活动,探索新媒体传播,吸引2760万人次在线观赏。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近五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遵循“既要传承经典,也要面向未来,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的要求,把出原创力、出大作品作为不懈追求,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亚洲演艺之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以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态度,努力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精品佳作,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中华民族新史诗。
■以舞蹈诠释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向世界传递爱与希望的力量
辛丽丽(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沉淀着不同种族、不同时期的人们丰硕的精神成果。踏着艺术家前辈的足迹,我们已迈入这个推动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文艺界硕果累累、百花齐放,上海舞蹈界作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正立足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向前迈进着。
近五年,上海舞蹈创作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迸发着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伟大历史时刻,上海舞蹈更是向祖国和人民奉献了弘扬民族之魂、时代精神的舞台佳作,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芭蕾舞剧《茶花女》《睡美人》《闪闪的红星》《宝塔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现代舞剧《早春二月》、大型舞蹈诗《黄河》等制作精良的大型作品接连出现,体现出上海舞蹈创作的多元性、丰富性、时代性。其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殊荣,芭蕾舞剧《哈姆雷特》《茶花女》等作品在中国舞蹈荷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中斩获佳绩。
上海出品的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先后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已完成三百场演出,创造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罕见的“电波现象”,也创下多个市场纪录
借助一年一度“上海之春”新人新作的平台,上海本土的创作人才也在不断涌现。他们中既有“演而优则导”的青年艺术家,也有充满个性的青年编导,并包括设计、编剧、统筹、营销在内的制作团队。年轻的创作者们在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各方支持下逐渐放开手脚,原创芭蕾作品专场《起点》系列、舞蹈剧场《红幕》、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以及院校毕业季的舞台创作等先后推出,这些舞台上有他们的稚嫩和勇气、也有他们的努力与成长。
过去的五年,是上海舞蹈创作大跨步发展的五年,也是和人类命运紧紧相系的五年。特别是在2020年,当新冠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无情冲击着演出市场,上海舞蹈暂别舞台,但舞蹈创作者在“云端”化身为抗疫的鼓舞者、生命的赞颂者。独幕芭蕾舞剧《青蓝紫》、芭蕾独舞《天使的微笑》《惊蛰》、舞蹈《永不放弃》等抗疫作品应运而生,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口罩芭蕾”精神诠释非常时期下上海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与坚守,向世界传递着爱与希望的力量。
舞动城色,艺创未来。上海舞蹈始终驻扎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土壤,以舞蹈诠释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衷心希望我们业界同仁可以在新时代里一如既往地坚守、坚持、齐头并进,更期待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为上海舞蹈带来新气象,为中国文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舞蹈艺术的温度和深度展现给世界。
■彰显城市文化创新性、前沿性、引领性,让创意的火花闪耀国际“设计之都”
金江波(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
城市发展需要文化,文化发展需要创意。创意可以在大型展会里,也可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作为上海市文联最年轻的协会之一,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广泛吸纳各个领域的艺术设计人才,让各种创意的火花闪耀国际“设计之都”。
仅过去五年,市创协发展会员300余人,目前会员总数近800人。其中,45岁以下会员占会员总数57%,新文艺工作者占半数,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追求,不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包括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院校长们。市创协努力打造温馨和谐的“设计师之家”,推出“上海艺术设计展”“上海设计奖”“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等品牌项目,为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增进信息沟通,助力他们提高专业水平、拓展业界影响。
作为业界最高规格的品牌奖之一,“上海设计奖”挖掘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一流设计师,在上海乃至国际创意设计领域中发挥了标杆及引领作用。
“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自2015年起已成功举办四届,多次邀请到中、法、意、日、韩等国际设计师展示交流,每届吸引三百余家全球展商,组织几十场演讲、千余项课程。四届总参观人次近80万,吸引350余家外国媒体争相报道,在国际交流中提升上海设计影响力。此外,2016第十二届达喀尔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展“重塑:54+1——绿色的未来力量”“2016德国汉堡手工艺60周年”“2017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习计划暨‘一竹一世界’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2018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设计展”等对外项目都取得了各界好评。
在走出去的同时,上海设计努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五年来,市创协通过举办“‘浦江流芳’2015创意设计展暨社区巡回展”“崇明土布创意设计大赛”“上海市民艺术创客大赛”等文化惠民活动,让创意设计走进百姓生活,也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激发创造活力。
而为了培养人才与梯队建设,市创协多次联动上海各个院校,培养并挖掘年轻一代对创意设计的兴趣、潜力与能力,举办了“2017上海市学生艺术设计大赛”“‘华山杯’上海市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致力于发掘设计新苗,增进学科教育与社会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文创产品领域的创新设计与技术开发。
未来,上海设计各界将继续携手同行、砥砺奋进,用锐意创新的设计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建设“人文之城”“设计之都”贡献智慧。2022年,上海(国际)创意设计展将重启,致力打造一个彰显城市文化创新性、前沿性、引领性和体现城市创新活力与精神的“双年展”,彰显创意设计力量,展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软实力。
■主旋律不是写报告、喊口号,要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的眷恋去讲故事
龚天鹏(青年作曲家、钢琴家)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最高规格的文艺界盛会,也是我向各位杰出代表学习,与他们交流、建立更深厚友谊的大好机会。
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自幼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得以吸收全世界文明的精华,见证各国文明。我10岁去美国纽约茱莉亚学院留学,当初是怀着一个钢琴梦出去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唤醒了我的民族性,决定从钢琴系转到作曲系。大学期间,我结识了指挥家张亮,约定一毕业就回国,担任上海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报到后不久,党支部安排我去拜访老团长吕其明。老先生直白但不失慈祥地说:“你从小在西方长大,若单论你的古典音乐写作技术,我不担心。但若论你的音乐应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你的课堂尚未开始,且永远不会结束。”后来我们聊到了《红旗颂》。他又说:“你以为《红旗颂》的大弦乐主题是凭空想出来的旋律?那是把祖国大江南北的民间特色和人民生活咀嚼透了,一点一滴积累,并在对的时间爆发出来的力量!”
龚天鹏创作的交响曲《百年颂》近日以第十稿新貌亮相,“初心”主题贯穿始终,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建党百年征程,承载着“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心声和庄严誓言”
每次想到这一席话,我都会感慨万千,因为我近几年的创作近乎都是主旋律作品,它让我“顿悟”:主旋律作品不是主题狭隘的写报告,更不是思想空洞的喊口号。它是世界各国从古到今弘扬本国文化、倾诉本国人民喜怒哀乐并力图定义本国国魂的精神食粮。只要它的创作者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疼爱、严格要求、细心栽培、赋予它崇高的品质和气节,让它像人一样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的眷恋去讲故事,它就一定能超越一切形式上的局限性而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经典。这些都是有成功案例的。试想我们这一代是站在多少巨人的肩膀上长大,是读着、看着和听着古今中外的多少伟大作品长大,是被多少英雄烈士的浴血荣光所感染和激励着才得以走到今天、拥有今天?若论当今的主旋律创作模式和过去相比,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以我们国家今时今日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写的每一句内容,第二天就有可能被全世界看到或听到,并永久保存。所以要么弹指间名垂青史,要么弹指间遗臭万年。因此,品位和追求,应该是永远引领我们前进的关键词。否则,但凡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失去了本真,把初心和使命变成了投机和取巧,那永远出不了精品。
所以,作为上海代表团唯一的90后代表,我必须认真学习、虚心向前辈老师们请教,回沪后积极参与传达、贯彻和落实会议精神,并将之运用到我的创作和言行,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播好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用作品回报祖国、回报上海、回报一路上帮助我、提携我、呵护我的人们。
■我们正在记录历史,用作品讲述红色故事,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责任蒋铁骊(雕塑家)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持续唱响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主调的“上海文化”。时值年末,五年一度的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上海美术家为之振奋与激动。
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上海美术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崇德尚艺、潜心耕耘,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践行为时代为人民创作的使命。同时,围绕迎接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积极进行多门类、多形式的创作准备,充分发挥上海美术家的影响力,继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力争用更优秀的作品回馈国家与社会的信任,用更加积极热情的步伐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上海美术发展工作。放眼当下,这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也是艺术工作者应有的世界观与文化立场。展望未来,这是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新期望,更是国家和人民对艺术工作者的新要求。上海美术家正以积极的精神面貌迎接时代的考验。
蒋铁骊为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序厅创作的《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大型主题雕塑
2021年,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来说,也具有特殊意义。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我为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序厅创作了《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大型主题雕塑,用青铜表现13位一大代表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的历史瞬间,以写实和概括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人物风华正茂、英气勃勃的精神面貌,13个人物在相对独立的性格刻画中又强调雕塑有机整体的视觉面貌完整性,凝练坚强有力、充满理想的革命初心,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走向辉煌。每个人的面部神态、站立姿势、外形轮廓各不相同,尽可能地反映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譬如毛泽东,面部保留着二十七八岁青年人特有的润泽,他右手捏着书卷,左手攥着拳头,手部的姿势,凸显人物此时此刻澎湃前行的内心。为纪念上海机器工会成立100周年,我创作了《上海机器工会纪念雕塑》,矗立在上海工人阶级开展革命工作的旧址太平湖畔,此件雕塑已成为反映中国工人阶级革命工作的标志性作品。为纪念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00周年,我完成了《追随与奋斗》,这件雕塑采用黄铜抽象和紫铜具象的融合表达,将抽象化的概念用具象化元素呈现给观众,这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创作。
红色题材的创作也许是一些艺术家原来不曾有过的经历,但是,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任何艺术工作者都应该为此而感到幸运并倍加珍惜。今天,当我们放眼全世界,能够给予艺术家这样的创作机会和条件的国家并不多,而我们,正在记录历史。这些珍贵的创作经历使我明白,用作品记录红色历史,用创作弘扬红色文化,用作品讲述红色故事,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家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
雕刻时代,塑造人民。让我们肩负文化艺术使命,为更加有温度的上海,为更加美丽的中国而砥砺前行。
■文化永远是人类灵魂的主旋律,以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
汪涌豪(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中国已经迎来了文化创新的时代。我们看世界的历史,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展示这种变化的领域往往最先在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整个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不是一道主菜的边菜,文化永远是人类灵魂的主旋律,而文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团结全市评论工作者,紧贴时代,扎根社会,在组织开展评论、调查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认真履职、努力作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海文艺评论家们结合党和国家重大节点及事件,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深度与广度的评论工作。如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建党百年,先后举办了多次评论家沙龙及微评征稿活动,不少成果为“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主流平台转载。又承办了《曙光·红色上海主题艺术展》《“召唤”抗疫美术摄影主题展》,并邀请评论家与抗疫题材创作者座谈。
我们心系人民,服务社会,结合文化热点和重大活动开展文艺评论和研讨,努力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如参与“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的创作,为纠正“饭圈”乱象专门组织了笔谈,还与市作协、浦东航头镇政府等联合主办了两届“傅雷杯”全国文艺评论征文大赛,邀请上海知名文艺评论家与获奖者一起开展交流研讨,扩大了上海文艺评论的全国影响。
此外,融合创新,多联互动,积极搭建长三角文艺评论平台,组织跨界评论。广纳贤才,精心策划,团结凝聚本市评论力量,努力打造优质品牌活动。同时又深入基层,主动作为,开展了一系列扎实广泛调研工作。如为进一步推动上海评论界的思想道德建设,坚守评论底线,引导文艺评论的风清气正,制订了《上海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们又组织会员讨论、学习,起草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上海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方案草案。
文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越来越为公众所认知。文艺新样态不断涌现,评论家的“摆渡”不可或缺。上海市评协从无到有、摸索尝试,走过了第一个五年,未来我们将加强学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政治性和责任感,创新工作理念方法,深入基层,面向群众,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自觉和自信。同时要用好三大文化资源,开展更高质量的系列评论活动,加大活动的广度深度,开创新时代上海文艺评论新局面,为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新的贡献!
■探索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特质的建立路径,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徐俊(国家一级导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要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组织,它广泛接纳体制外文艺工作者,让“海漂”们找到组织,充分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它便是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作为千千万万的新文艺工作者中的一员,五年来我在上海感受到了不断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这让我以更加昂扬的状态追随人民脚步,守正创新,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首轮23场,平均上座率超七成,这对以演奏为主的民乐演出来说,创造了市场的佳绩,也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回望这五年,我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中华文化,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核心开展戏剧创作及演出实践。在《犹太人在上海》《白蛇惊变》《赵氏孤儿》等创作中,积极探索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特质的建立路径。
《犹太人在上海》首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共患难的真实的感人历史。《白蛇惊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尝试用音乐剧的艺术属性在叙事和审美中寻求突破,挖掘现代精神与神话精神中隐藏的逻辑共通,从而实现双重想象力的美学价值。经过多年构思与酝酿的《赵氏孤儿》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为正义和理想不畏妥协、不惧牺牲的抗争精神。
艺术创作应最直接地根源于人民群众内心世界的精神渴求和艺术向往,当揭示出“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作为新文艺工作者,我们满腔赤诚地前行,肩负起“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之使命,“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未来,我们继续彼此激励,在中国文化建设的壮阔大海里,同舟共济、直挂云帆,向着高峰再出发!
撰稿、文字整理:李婷、范昕、黄启哲、宣晶、童薇菁、姜方、王筱丽
制图:王梓含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