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场》
冯桂林著
文汇出版社出版
生意场,是不少身怀绝技者的竞技场,是企业家们险象迭生的沉浮录,也是无数普通商人成败无常进退不定的角逐之地。读罢《生意场》,笔者却对这一领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或许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非虚构写作之故,呈现在我眼前的竟赫然有两位冯桂林——一位是在生意场上取舍有度、游刃有余的冯先生,另一位,是时过境迁后坦然记录从商经历的冯桂林。前者吞云吐雾、叱咤商海,迎面呼啸而来;后者冷静自持、缄默崛立,似一块低调内敛的磐石。
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冯氏写作得以“入乎其内”,将场内的光怪陆离尔虞我诈逐一呈现。同时,又能“出乎其外”,对传奇的经商故事祛魅,让读者得以清晰目睹一位生意人历经坎坷走向强大的曲折商途。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营服装厂辞职后,冯桂林沉浮生意场30余载,领教过利欲横流之下的阴谋、背叛与算计,也收获过发自内心的真诚、善意与感动。本书正是在回顾这段经历的过程中,对自身过往和所处时代予以审视、省察,不断深化对自我、他人和时代的理解。书中《偷渡者》《绅士》《购船记》《黑白道》《商之道》《发小》六章各自独立成篇,勾连在一起,汇聚成一部波诡云谲、扣人心弦的精彩创业史。
创业很难,将漫长浩瀚的经商过程与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容纳在一部十余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中,更是诚非易事。难得的是,冯桂林的小说不仅结构严谨、脉络明晰,还给人一种粗粝厚重的真实感。首先,它源于故事中千姿百态的众生相,如《购船记》中沉稳靠谱的高昌、心无城府的娜塔莎、遇事沉着的戈主任、奸滑狡诈的章总、恬不知耻的龙根……虽着墨寥寥却跃然纸上,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其次,它还取决于作者贴合时代的取材,如《商之道》中富达服装厂厂长张国光为抢客户,暗自在“我”所在的金丰公司安插耳目,却不知贸易和加工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最终因缺乏外贸常识而败北;又如《发小》中和“我”一同成长起来的朋友因利益纠纷分道扬镳,甚至唯一和“我”没有经济往来的发小也在醉酒后怪“我”不念旧情不肯借钱给他。凡此种种,皆是改革开放之初商界法律规范与行业道德尚未完善的现实素材,也是时至今日生意场上寻常所见却难与人言的无奈。最后,还源自作品刻画细节时“天然去雕饰”的平实语言,如《绅士》一篇中将戴斯年“白衬衫裹着的大肚子从黑西装中间挺出来,像一只企鹅”的穿着摹写与他大哥戴斯礼“一件毛麻混纺的麻灰色西装,经过拔烫工艺和体型严丝合缝,就像蝉蜕下的壳和蝉那么合身”的时髦打扮加以对照,道出“绅士和男人的区别”。由是观之,作者似乎不屑运用过多的叙述技巧,也不讲究情节的起承转合和语言的骈四俪六,他不加赘言急于展现的,是那些架构他的经络,溶于他骨血的所有悲喜的来源,是那些真实躺卧在生意场内的血性、勇气与智慧——正如《后记》中所言:“真实才有生命,文学是生活的影子,文学更有透视功能,能照出生活的本质,看到人生的真谛。”
事实上,《生意场》不仅映照生活,还是一个时代的缩写。以《偷渡者》为例。面对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创业困境,事业遭遇重创的“我”选择偷渡以寻求商机。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事业有成的“我”相比,其他一道冒险的阿珍、莉莉、蒙娜等小人物们命途多舛,阿珍甚至因欠高利贷还不上钱而死于非命……这何尝不是那个年代港澳偷渡者的真实写照?再如《黑白道》中与犹太人谈生意收不到货款的“我”在经历找美国律师打官司、请黑社会解决未果后,最终通过香港一家公司追回货款的经历,也是当时许多跨国企业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这是时代加在这一代人头顶的荆冠,它让年轻创业者们为之迷惘,发出《偷渡者》中的疑问——“等待着我的是什么?”但同时,它也让他们在一次次跌跌撞撞后走得更坚定从容,走出更广阔的人生格局,拥有更深切的人文关怀。就像《绅士》中的“我”面对曾经背叛自己的手下楚子键上门求助,没有幸灾乐祸,也不落井下石,而是选择网开一面施以援手。这大抵是生意场上一直以来最稀罕也最重要的品质。
绾结而言,冯桂林的《生意场》,是他在拥有足够耐心、定力与从商经历中的沉浮荣辱达成和解后,为当下读者创作的一本时代之书。他如竹篾匠般将数十年间的故事当作一根根支架,编织成人生路上凸起的棱角,由此构成他生命中最吃力,也最坚韧的部分。它们或阴暗潮湿,或温暖明亮,但均逐一晕染成他生命的底色,并被付诸笔端。
作者:陈羽茜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