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库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级秘密档案库,堪称中共早期记忆的“1号红档”。从1927年中央文库建立到1949年上海解放,在动荡岁月和战火硝烟中,“1号红档”就秘密存放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隐匿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眼皮底下。22年中,十余位地下党员接力守护着“1号红档”,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
解密“1号红档”背后的故事,长篇历史小说《生死守护》新近在上海出版,作家高渊亮相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分享这群“孤独守护者”的故事。正如《生死守护》中所述,“回首往昔,上世纪20年代末,中央文库在上海秘密建立,守护者历经:张唯一、陈为人、韩慧英、韩慧如、李沫英、徐强、李云、吴成方、缪谷稔、郑文道、陈来生等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血雨腥风中,不能参加党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始终隐姓埋名,只能跟上级保持单线联系,有时候还会跟组织上失去联系,经费没有着落。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孤独的守护者。然而,他们的内心并不孤独,支撑他们的,有同志,有家人,有人民,更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可谓,吾道不孤。”
在中央文库成库之时,周恩来曾经去查看过一次,当时最早保存在中共中央秘书处,看了一次之后他不是很满意,跟当时秘书处的负责人说,文库本身不仅让你保管,而且还要把它分类保存,有点类似图书馆档案工作,不是简单把文件收来放在那一堆就算完成了。当时周恩来请瞿秋白写了一份文库文件组织办法,瞿秋白欣然同意很快写出,有一句话意思是,如有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份,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之党史委员会。
“这些文件被放在不同的箱子,因为守护人的不同,箱子的大小、多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共有十几个人,他们陆续经历了一场二十多年的生死接力,一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高渊说。而在这十余位守护人中,陈来生是最后一任文库守护人,也是《生死守护》中重点描写的。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曾参加淞沪抗日游击队,任战士、文书,后调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2年6月担任中央文库管理工作,成为中央文库最后一任守护者。
陈来生送交的中央文库,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转交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当即电告中共中央。此讯息传到北平,引起中共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49年9月18日,华东局办公厅收到中央领导批阅签发的电报,这是一封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共同批阅签发的电报,上面清晰地写着这样一段话:“大批党的历史文件,十分宝贵,请你处即指定几个可靠的同志,负责清理登记,装箱,并派专人护送,全部送来北平中央秘书处,对保存文件有功的人员,请你处先予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电报中“有功的人员”原本写的是“有功的同志”,但毛泽东却特别在这里做了圈改,将“同志”改为“人员”,如此细微的修改究竟蕴含了怎样深意呢?原来这想表达的,就是要对保护中央文库有功的同志、家属乃至市民,都给予表彰和奖励。
1950年2月下旬,华东局将再次清点登记、分装十六箱的中央文库全部文件运送至北京,上交中共中央秘书处。1950年3月9日,中共中央秘书处在给中央办公厅的《中央秘书处关于接收上海陈来生所保存材料的情况报告》中指出:陈来生保存的这批文件共一万五千件左右(中央文库另有五千多份文件,已于1946年运往延安),其中包括1922至1934年中共中央文件、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文件、红军文件、共产国际文件和各地党委文件等。至此,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的珍贵文件,终于完整地上交党中央。
如今,这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初阶段的原始档案,这段珍贵无比的中共早期记忆原貌,完好无损地收藏于中央档案馆,无言地诉说着那段充满了血与火、奋斗与牺牲的峥嵘岁月。
“以史实为骨干,以虚构为血肉”是《生死守护》一大特点。“这本书完全按照党史的脉络来写,在真实表达的同时,又加了比较生动的素材、人物、情景。史实为骨干是必须的,这条线历史上是比较完整的一条线,包括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49年9月最后一任文库的保存者陈来生推着车把文库交给了上海市委,完成了历程。”高渊说。
据悉,“静思讲坛”以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试开放为契机,联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复旦大学出版社、院士风采馆、海派文化中心等社会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述中国在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原创故事,为读者提供与名家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
作者:部分摘自:《生死守护》
图片:出版方、中文国际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