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安·赫斯特、安塞姆·基弗、安东尼·葛姆雷、草间弥生、村上隆、林风眠、齐白石、张大千、常玉、吴冠中……
这不仅是一连串在百年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同时也是一连串在艺术品拍卖场上“最贵”的名字。
今天向观众开放的上海宝龙美术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收藏展“现代的脉动:宝龙艺术大展”,集齐了这些令人激动的名字,连接过去与未来、辐射中国与世界。
展览跨越百年,以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件艺术作品,追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现代化之路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共振的历史。
百余位国内外艺术家同台,标记百年历史的艺术时刻
上海宝龙美术馆建立的收藏系统从19 世纪中期绵延至今,同时从空间维度上从中国出发辐射世界,这一轨迹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吻合。此次展览所展开的是宝龙美术馆的收藏史,展览从内容鸿富的馆藏中遴选出国内外艺术家逾150件作品,从齐白石于1931年前后创作的《咫尺天涯-山水册》,到 2020 年KAWS创作的《峰回路转》,期间跨度近百年。而这一百年与现代同样紧密相关,展览所题 “现代的脉动”意为揭示宝龙美术馆收藏的历史价值和谱系——近百年的历程中艺术没有缺席。
宝龙美术馆所在地上海亦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源地,此次展出的不少展品同样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
展览在以往常设精品陈列的基础上结合新近馆藏,通过对视觉现代性中国道路的梳理,勾画中国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脉络,分“内在的现代”“普遍的世界”“流动的形象”“时间的涡流”“范式与时势”“自性与共情”六个展览单元展开。
六大线索宛如六条大河的合流和回流,既是检阅收藏的行动,又是回看历史的动作。总策展人张子康表示:“从六大线索回溯宝龙美术馆的收藏谱系,不难发现其总体特征,其本土行动和全球视野使这家美术馆成为中国现代民营美术馆的一个样本,收藏是对于艺术和历史的致敬,更是饱含美术馆对于文明的敬畏,尤其也体现出美术馆对于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逾六千平米展览空间,重新定义美术馆空间组织方式
不仅众多展品颇具分量,这次展览的策展方式也值得一提,可谓一次对美术馆空间组织方式的重新定义。不同于一般的美术馆展览,展览通过对空间形态意象性的构建与传递,将历史语境、文化环境与生命情境等多重叙事,内在于观众的观展体验之中。
展览以“内在的现代”为起点。“前行中的回望”是这一单元反复提示的空间意象。只见蔡国强的《没有我们的外滩》成为叙事背景,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时间风景,外滩从帝国主义的殖民象征蜕变为人民城市的日常风景。在前行与反复回望的过程中,观众放佛置身于黄浦江的游船之上,聆听一场时代的对话。
“普遍的世界” 以特别的展陈设计打破固有的展厅形态,引领观众步入城市广场的中心。从观赏艺术作品的最佳方式出发量身规划展览空间,令观众充分调动身体更好地参与到展览中,探索美术馆空间的无限想象。这个展厅就像斑斓的万花筒,观众可以站在视觉的中心观看每一朵花,也可以走进每一朵花里。
“流动的形象”为空间与肖像的互动带来全新可能性,流转的观展路线同时也是对“时间的涡流”的提示与序曲。在中西不同艺术作品的交流对话中,带来与众不同的观展体验,同时也能体会策展人在空间中安排的展览叙事。
空间设计师梁琛指出:“空间的魅力在于和身体的关系。展览空间希望帮助观众连接到日常的空间经验,并建立新的空间经验。”
上海宝龙美术馆自2017年开馆以来,在不断完善自身馆藏,基于收藏体系着力于建设近现代直至当代的艺术研究学术体系。从个人收藏到企业收藏,再到美术馆收藏,进而到此次基于学术梳理和研究的大规模美术馆收藏展览,人们由此看到馆方如何持续参与当代视觉文化史建设,用艺术助推社会创造力的提升。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5月18日。
作者:范昕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