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登上平台网综,个人经历成为节目的宣传物料,王神爱恐怕还只是豆瓣“抠组”的一姐而已。
《和陌生人说话》的某期节目出圈了,热搜的标题是这样:“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
在节目中,她披露了她的“省钱经”——
“电影里的演员坐在酒店床上喝咖啡,担心咖啡洒出来要赔床单钱”
“工资90%都能存下来”
“每年买衣服不超100元”
“日用品基本不花钱”
“交通费全靠领券”
“每年只买内衣裤”
“用洗洁精洗脸”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镜头中,这种节俭的结果导向的是,王神爱“大学没毕业就买下人生首套房、32岁就攒下南京2套房“。
给出这样的信息无疑引爆话题。“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话题阅读量直冲5亿次,讨论高达3万次。次日,这个话题在知乎也冲上热榜第一。
还没等第一波为她的励志故事感动、有所反思的舆论过去,这个传奇故事就很快陷入“骂战”。
有人讽刺她是“21世纪葛朗台”,认为为了买房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并不可取。适当的消费满足自己需要,是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方式。
有人认为她的攒钱方式近乎离谱,尤其是“午餐平均5元,10元”这些信息如果只是自己还好,但是有了孩子,这样的抠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更有甚者,直斥她有精神疾病。
而争议火力尤其凶猛的关键在于,2010年之后的一线城市,光靠省钱“省出两套房”有违常识,更不用说王神爱购入第一套房时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人质疑她购房是否有违当地购房政策。把女生的安全感等同与买房这样的观念,很偏激。
面对于此,当事人不得不出面回应,指出不少营销号为炮制冲突,先是模糊第一套房其实是在山东小城买的30几平小房子,第二套才是在南京与现在的丈夫合买。其次,一些媒体又刻意抹去自己和家人的高收入水平。
面对无休止的谩骂侮辱,她气到手脚冰凉,一次次澄清“靠父母”“拆迁户”这样的谣言身心俱疲,甚至晒出自己房产的信息,然而网上有关这件事的讨论已然没有停止的意思。
一个劝人理性消费的“抠神”故事到底问题出在哪?
或许在于节目组为博眼球,将省钱的结果直接导向了买房。
王神爱在节目播出之时就感慨,节目如此宣发,似乎变成了一个“劝人买房的节目”。
然而节目组却浑然不觉。
光是用“抠”一字,其实已经带有贬义的色彩。更不用说,只渲染其“节流”的生活细节,完全不介绍她“开源”、努力工作的事实。
结合王神爱在豆瓣小组的一些发言,会发现她其实输出了一些很好开源节流观念。
比如对于奢侈品和化妆品,有其偏激的一面,也有其引发思考的一面——
客观陈述一些观念,批判过度的“消费主义”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将这种极致的“抠”当做正面典范去大肆炒作就值得商榷。
其实,节目中的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之初,已经为这些“不普通人类”的故事给出了“定场诗”——
每一个人,每一种生活,都有他(她、它)的来处。童年的颠沛,爱的缺失,何处是家的恐惧。她(王神爱)用攒下来的每一分钱对抗这份记忆,从自卑,缺爱和失控中长大,她想要赤手空拳扼住命运的咽喉。所以,究其“抠”的根源,与其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相比于质疑她是否有精神疾病,是否是纯靠省钱买房,没有太大意义。
真正有意思的是,王神爱在访谈中将“抠”理解为一种像野草一样的生命力,比起需要精心呵护的花朵,她更像一株顽强的野草。“就算把我踩得感觉只剩根了,你过几天来看,我又冒出来了”。
网红风靡之下,精致的、滤镜晒图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多的干扰。不少年轻人维持光鲜已经十分吃力,一旦戳破消费主义的虚幻泡泡,现实中很难有抵抗风险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王神爱个体来说,但愿这次风波过后,王神爱能像野草一样重新生长。到那时,她既不是“抠组一姐”,也不是“21世纪葛朗台”,她就是她自己。不必强求他人的理解,但也不用宣扬与自得。就用她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她懂得的方式好好爱自己、爱家人。
作者:黄启哲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